Home 小李子 此刻,我在做我能胜任的事

此刻,我在做我能胜任的事

by Lan

之前在长毛象发了一条嘟嘟

今年我最想写的是自我探索方面相关的。从生活方方面面入手,把自己作为样本、作为观察对象,“把自己作为方法”(是的,项飚老师的书名最能表达我的中心思想)。

——不加价值评判和期待,任由自己先“做自己”,同时记录。得出一些感想,一些洞察,一些理解,以聆听和关怀的姿态,把行为背后的动机剖析出来,引导和养育我自己。用最具体的,去消解掉模糊的。

会涵盖时间管理、个人成长、收纳整理、生活窍门这几个大的类别。会有我自己实践后得出的ABCD方法,但更会着重书写ABCD背后的心路历程(踩的坑、吃的亏、走的弯路、撞的南墙),有点像一个人的自救和疗愈之旅。

不会像流量社交媒体里的“‘xx学姐告诉你该怎么怎么做”的“纯干货”。(我也不认为我有这个资格和能力)。但我了解一个备受抑郁焦虑(症)困扰,天生敏感,成长过程中缺乏安全感和自信的女生,每次克服一丢丢障碍,取得一点点成长与突破,都像是哥伦布发现了美洲大陆一样的伟大胜利。

比起打探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时的心情如何,我更着迷的是他这一路的故事。


——
哥伦布发现的是新大陆,我发现的是我自己

以后自我探索系列文章都会归在【小李子】这个tag


 

 

 

 

第一篇,关于时间管理

“时间管理”乍一听,它好像是一个专业词汇:学生党,有正经工作朝九晚五的上班族,上市企业的CEO,才需要、才应该具备的能力;再一听,它好像对你有个要求:地球上每人每天都有24小时,这是最平等的财富,你要怎么花你的24小时(才算好/合格/正确)?

毕竟我们从小就被教育,人的一生回首往事时应当“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

长久以来,我也深受其扰。以年龄为卡尺,对标同龄人,增长的除了体重和烦恼,其他一事无成。再以“心目中的人生理想状态”为最高标准,来检验自己的一切,发现哪哪儿都不达标,啥啥都不满意,然后陷入自我否定、自我怀疑的怪圈。变得越来越焦虑,直到大厦崩塌……

年初立下的be here now信条,经过大半年的实践,已经开始慢慢有点成效。改变最大的就是时间管理,从方法到心态,都努力实现“如何按照自己的意愿度过一天”。

下面是具体的分享:

 

“ 致 富 路 ”

 

我自称为“农村致富之路时间管理法”,也叫“摸鱼种树法”【此处应有罐头笑声

脱胎于风靡全球的番茄钟。即25分钟为一个番茄钟,5分钟休息。在这25分钟里专注做事,到点休息。在学习类的博主那里经常看到。我也是番茄钟爱好者,平时也习惯找番茄钟视频当做陪伴。

用Forest App当计时器,30分钟为一个session,种一棵树(除了树,还有各种花草,需要攒积分解锁)。10分钟为休息时间,等于摸一条鱼。

30+10是适合我情况的时间分配。如果这个任务是需要多个30分钟才能完成的大项目(比如写文章),也依然用这个方法,到点就休息,不要贪图这一时,摸鱼做家务时反而迸发了新的灵感。如果这个任务是稍微超过30分钟,比如是一节45分钟的网络视频课程,想要一口气听完,完全可以,相应地把摸鱼时间加到15分钟。种树和摸鱼时间可以自己定。you are the boss.

没有这个App也行,用专门的计时器,手机自带的计时器都可以。用这个App的最大好处就是阻止你用手机,(回避诱惑要比直面用意志力战胜它要简单得多)。只要app开着,屏幕上的树苗会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长大,一个session完毕,树长成。你要是中途离开app,去点别的页面,树就会枯萎死掉。

 

每天开工前,我会先在一张便利贴上写下今日的ToDo,一分为二,左边是种树内容,右边是摸鱼内容。原则是:种树的时候不看任何社交媒体和即时通信软件、购物软件,网页版的也不行(除非你的种树内容是“在社媒上发布新内容”);摸鱼的时候,不刷手机,不能用刷手机来当作休息。要做纯体力活,于我而言就是零散家务活。

 

种树摸鱼,劳逸结合。跟上学时一样,上课听讲做笔记,课间休息跳皮筋上厕所。

完全没创新吧?简单粗暴吧?它不是什么自创的独门秘籍。它给我带来的心态转变,才是我真正想重点说的。

 

 

“ 我 是 谁 ?”

 

 

1.什么才是最好的方法?

 

去年秋冬,我进行过一轮为期四个月的微习惯养成计划。以九月为起点,想看看到年底,能有多少改变。(就跟元旦那天立下各种new year resolution一样,总喜欢以某个第一天为起点,立满flag)

当时我的四项打卡内容是:运动、读书、听课、写文。别看这些大词挺唬人的。其实每一项的内容都很小,运动指的是5个俯卧撑,读书指的2页书,听课指的是网上各种课程的某一课,写文指的是写50个字的内容……我用笔记本画了表格,用圆点笔盖章打卡,没完成就画红叉。月底总结完成情况。出发点是培养习惯,而不是追求某个目标。执行的时候也很顺利,有时候都快到十二点,想起来某项任务还没有做,就赶紧掐着表弄完它,比如洗澡前在洗手池旁边做五个俯卧撑,边刷牙边用手机读两页书,打开记事本随便敲两行字盯着计数器看有没有到50……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发现我虽然对完成任务不抵抗了,但似乎也没有感受到哪种变化。很多时候为了完成而完成,为了打卡好看(虽然只有我自己看)。我永远都在做5个俯卧撑,哪怕我可以多做几个。只要到了5,我就拍手起身,盖章done~

我实际上并没有享受过程,永远只盯着打没打卡,盖没盖章。

 

 

线上打卡我也试过。朋友拉我进了个打卡群,规则很详细,奖惩机制也很严厉,口号特别响亮。大家都是四条以上的每日目标。我也立了:-吃八分饱,吃健康食物;-运动30分钟或散步1万步;-读半小时书;-睡前写日记,记录一件感恩的事。从内容来说,和去年的微习惯是一样的,都是我最想改善的地方和培养的习惯。只不过更具体,也更“难”了。

而这次我放弃得就更早了,一个星期都没有就退群。我发现社群打卡不适合我。记得刚入群头一天打卡之前我急得又犯焦虑症,三点多都没睡着,一直在哭。我想着到我这边8点的时候,正好是国内十二点,就是每日打卡的截止时间。每个人都要把任务的完成情况写上去。8点正是我忙得不可开交,要准备送小孩出门前的那段时间,一下子增加了打卡任务,会手忙脚乱。并且我对微信群一直都很抵触,平时从不主动加群,加了群也从不发言,mute群聊提醒。加这个打卡群除了要克服我对加群的抵触,还要克服我社恐的障碍,极不舒服。群里的人除了我朋友,其他人我都不认识,我就产生了“我需要好好表现不要出丑”的心态,无形中给自己增加了压力。再然后,打卡的内容,其实我自己也在默默坚持做,即使不打卡我也会做,只是质量好坏和完成度高低的区别,没人judge我。可一旦放到打卡群里,就觉得会被judge. 还会因为有其他人作为比较,又产生焦虑,看到谁每天完成了几朵小红花,就有压力。总而言之,打卡群给我带来的负担远远超过了它带来的“督促”。

这两种形式,都没有成为可持续的习惯保留下来,因为它们都不适合我。方法千千万,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2.如何才能了解自己?

 

一句话:对自己进行记录观察分析

先说两个例子。

【例子一】大学时应用写作课老师曾给我们布置了一道题:写一个7分钟打劫银行的方案。他给了一些条件,银行的位置、员工人数、平面图、营业时间等等,让我们写出合理的计划书。他强调做任何应有写作,你要考虑接收对象,要充分了解所有的信息,再把这些因素整合在一起,做完整有效的输出。比如这个打劫方案,你要考虑最近的派出所离它有多远,打劫时的交通状况和天气,以便预估警察到达的时间。你还要熟悉自己的业务能力,你们有几个人,分工情况如何……做提案的时候,要注意文字的视觉化和层次感,也要考虑输出对象的阅读体验,比如对方是一个老先生眼神不好,你不能用9号仿宋体占满整篇幻灯片,你要用大号的字体隶书或圆体,行距加宽等等。

(这是真事,老师还因此被举报上了新闻……)他真的是让我们去打劫银行么?不是的呀。他要考察的是我们的观察分析统筹信息的能力。

【例子二】<Better Call Saul >里Saul逃到中西部隐姓埋名改头换面躲了一阵,直到他邪念又起,找了合伙人实施偷窃计划。他先和楼里监控室的保安处好关系,给他们送吃的,趁机掐表记录时间看保安背对监视器低头吃完一个肉桂卷要多久。又亲自去到店里,装作看衣服,实则用脚步在丈量整个店的格局以及记录每一个货架有什么东西。最后他在户外用胶带和木棍搭了一个等比的平面结构,让合伙人演练,什么货架拿什么东西拿几件,以合伙人的跑步速度加上赃物的重量,来推算接应时间。甚至连怎么把赃物掩人耳目运出商场的环节都设计好了。作案的那天还出了个岔子,被他巧妙地化解掉,来了个Saul style的执行。

这是电视剧,为了突出主角的下三滥手段和江湖小聪明。他在蹲点阶段收集到的数据,以及临场反应,都确保了他这次偷盗的成功。

记录自己的各种数据,坚持一段时间,总结分析,不带评判,只看客观事实。

首先,你会惊讶于自己的认知偏差。比如,你主观感受没玩多久手机啊,可打开screen time程序一看,今天玩了5个多小时,其中玩得最多的是微信,一共pick up了80多次手机。

可视的、直观的数据会给人很大的冲击。举个例子,世卫组织推荐的成人钠摄入量为2克/天,相当于每日5克盐。那你知道5克盐有多少么?平时吃菜,盐是看不见的,如果你用秤称一下,就会发现,5克盐是这么多(倒在手掌心里感受一下最为直观)。然后用手沾一点盐舔舔,知道到底有多咸,你再想想,这5克盐,平摊到一日三餐里,每道菜里,能吃得出味道但不会太咸,是个什么概念。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知己比知彼更重要。时间管理不是比赛,没有输赢。生活也不是PK,需要干掉谁。

 

其次,自从实践了种树摸鱼法后,我对自己的能力有了个比较直观的认识

比如:

  • 30分钟能写一条500字左右社交媒体评论型文案,包括修改和配图。
  • 30分钟能看一篇4500字上下的非虚构类文章,并做简单标记。
  • 一家三口三天的衣服,需要两到三个10分钟才能叠好且归位。
  • 三只马桶的清洁,10分钟可以搞定。
  • 三间卧室的吸尘,也刚好在10分钟之内完成。

接下来再分析总结。会对很多事情产生更深层的理解。比如叠衣服这个家务,以及其他很多家务,其中包含了很多环节,琐碎、耗时、耗力:先从烘干机或晾衣绳上取出衣物,清理烘干网,把衣物堆放到床上,再挑拣分类,翻到正面(翻小孩和室友的袜子都极其令人抓狂),叠好,送到相应的收纳区域摆好,有的还要用衣架挂起来。这一系列动作都做完,半个小时就过去了。不做家务的人,不会知道这里需要付出的劳动具体有多少。【他以为那些叠得整齐的衣服是田螺姑娘来帮忙弄的。

知道了自己写某一类文字需要多少时间,我就可以倒推计划安排,以及将来可以根据这个产出能力来为自己定个价。原来帮别人免费写过各种演讲稿啊情书啊校对翻译什么的,从来没有认真计算过自己的时间和稿件质量可以获得多少报酬。现在心里会有点谱,分得清顺手帮忙和免费白嫖。正视和尊重自己的劳动价值。也是对自我的肯定。

 

3. 我典型的一天是怎样度过的?

 

先啰嗦几句说说我的情况(in case新来的朋友不了解):

/全职home maker(不想用主妇二字)
/做所有的家务和一日三餐
/内容创作者(目前无盈利无商业)
/高敏感 ISFP 焦虑症患者
/小孩重度自闭症7岁半 低功能 零语言 高需求

 

  • 07:30  起床洗漱,准备小孩早餐和午餐盒;
  • 08:00  叫醒小孩,给他洗漱,吃早餐。同时给他准备好要带的所有东西;
  • 08:35  出门。开车送他去特教机构,路上听播客。单程20分钟;
  • 09:25  回到家。准备我自己的早餐。吃完收拾早餐餐具以及清空洗碗机,就当饭后的消化运动;
  • 10:15  开始种树摸鱼;
  • 13:15  做午餐。边吃边看剧或综艺,吃完收拾厨房;
  • 14:35  出门接小孩,车上继续听播客;
  • 15:25  到家。收拾小孩的换洗衣服,清理午餐盒,给他吃点水果和零食,我也跟着吃两口;
  • 16:00  选择做一些不太费脑的活动,翻几页书,看一集剧,小孩在旁边跑来跑去;
  • 17:00  精力好的时候这个时间段用来健身,半小时以内的低强度健身操;
  • 18:00  做晚餐。吃完饭简单收拾一下餐桌和厨房台面;
  • 19:30  出门散步,如果不能出门散步,就在家广场舞;
  • 21:00  小孩洗漱。室友负责这一部分,同时我负责收拾厨房,让一切归位;
  • 22:00  如果需要和国内的朋友联系,一般会选这个时间,闲聊几句。刷下社交媒体;
  • 23:00  小孩睡得晚,这个点还醒着。我精力也基本耗尽了。写睡前日记。洗澡刷牙;
  • 00:00  上床睡觉,刷一会手机。

 

这是在没有任何外部事件需要我去应对(比如买菜、看医生、临时被叫去接小孩)的情况下,一切都常态的routine.

可以看出其中真正完全属于我个人的时间,是从早上送完小孩回到家到下午出门接小孩之间,刨去做饭吃饭,纯粹能种树的只有2-3小时。这段时间是我最能集中注意力,最凝神(把其他身份放下只做我自己)的时候,我会优先把ToDo清单上最难搞的事情搞掉。

创建了这个系统后,做事的阻力小了很多,建立起一条动线合理的、损耗最小的行动路径。对自己的接纳度和认可度都提高了很多。这是时间管理给我带来的意外收获,下面继续说一说。

 

 

start where we are, with what we have

 

 

1. 自我效能感的提升

 

以前给自己制定ToDo或者各种Goal的时候,容易悬浮。一天恨不得十项内容,全部完成才开心。自我要求和能力之间的落差太大。看着马上十二点了,to-do list上只划掉两项,心里就开始自责:你怎么这么笨,才完成了两项?而从来不会说:哇,你真棒,完成了两项任务~!【你跟博尔特比赛跑一百米你会责怪你怎么可以输么?当然不会。

从未意识到自己设置的目标不合理,对自己预期过高,太注重结果。

这些指责,都建立在对自己没有充分接纳和认同之上。每个人的体力和心理能量都不一样。有的人就是天生精力旺盛,从生理层面来说,ta就会比你的能量更多。心理能量就更玄妙了,它的影响更深更广。当你心里装着很多事,大脑后台运行着很多程序,它们在看不见的地方消耗占据了你的电池和内存,多一丁点都不能了。你知道在一个浏览器里面能同时开多少个网页么?500个。当你已经开了500个页面之后,第501个页面是怎么都打不开的。

意志力、精力、体力,都有极限。很多时候你问自己为什么做不到,是笨?是弱?是怂?不,你只是累。你只是在生理期。你只是昨晚没睡好。你需要休息。你需要放空。

“你不行吗?”
“你能行的,只不过要寻找更适合自己的方法。”

及时的反馈和充分的激励,一切成功的经验都会增加自我效能感。摸鱼种树时间管理法给我最直接的反馈,眼看着一棵棵树种起来。事情一点点做完。写ToDo的时候不会好高骛远,顶多两三个,合理分配精力。把思想上的纠结换成不用思考的习惯,减少内耗。效率和专注力还都上去了。拖延症有改善。

摸鱼种树法的实行,让我站起来活动的时间比原来多了,苹果手表设置的daily move goal比原来容易达成。以前就算手表提醒time to stand,只要还在做事我就选择dismiss, 继续坐着刷电脑敲键盘,不舍得打断flow, 一口气可以坐三小时。现在为了健康,也必须30分钟站起来一次。此外家务也做得勤,不再需要那种大扫除式地做家务了。因为每天都在做,每次都只做一点,一天摸三五条鱼也够意思了,不需要做得一尘不染。10分钟,既保证了运动量,又完成了家务,还为自己增添了自信,焦虑指数相应地降低了很多。不追求完美,赞美每一个微小的行动。

 

2. 自我画像的成形

 

自我画像并非给自己设限、找借口。“你看,我做不到,是因为什么什么。”而是真正了解自己,理解个体差异,聆听自己的感受,接受任何情绪的出现,允许一切事情的发生。“我就这样”——此时此刻,我在做着我能够胜任的事情,我普通但又唯一。

即使无所事事,我也并非一事无成。哪怕有一两天,甚至更长时间的空闲期,都没关系。这不农耕都还有休林期和休渔期呢嘛。啥也不做也可以的。“躺平”,从字面看是种顺其自然爱谁谁的消极放纵,但更是一种理性和随性的平衡。我们还有生理周期需要应对,季节交替产生的生物钟紊乱,因寒暑假不得不暂时放弃的日常routine.把这些变化都纳入到自我画像里去,更全面立体地看待自己的各种起伏。

我现在的第一要务是降低焦虑,锻炼身体。我需要平衡合理的饮食,需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我坚决不能退让的是我的睡眠、我的主体感受。其它一切,都要为此让步。

当我一笔一画勾勒出轮廓,再一点一滴涂上颜色,我的自我画像慢慢成形,我的面目逐渐清晰。我意识到,所有的纠结、弯路、曲折、错误,都是这幅画像里的像素啊,没有它们,就没有我。只有在经历了这一切,有了某种觉醒,甚至是要到某个岁数,才能够在一个相对完整的心理空间里去理解自身。可能就是人们说的“跟自己和解”吧。

谁能天天鸡血,大多时候只是苟且。

当自己和自己的关系改善了,画像清晰了,生活中方方面面的很多事情都会随之发生变化。勇气并不是要你开天辟地,披荆斩棘,做到一百分。它可以是细微的,松开拳头let go, 60分也很开心的那一下。

以前我每天灵魂拷问:“小李你今天努力了么?小李你今天加油了么?”
她说:“没努力。没加油。”
你怎么好意思游手好闲每天只知道吃!

现在,我问:“小李你今天过得怎么样?”
她说:“不怎样。”
没关系,我也一样的啦。明天咱继续,摸鱼种树,攒够2000金币就可以去买向日葵回来种了!

 

 

 

 

4 comments

Jacinle 2022-09-06 - 09:10

解析自己好透彻!我临近期末赶due的时候也是这个模式,但是经常一做家务根本不想停……最后一张向日葵让我也想重新开始种树了!

Reply
Lan 2022-09-07 - 15:56

先前解锁了薰衣草和山茶花,冬天的时候栽起来好好看,页面是飘雪的哈哈哈哈。现在金秋就特别想要向日葵!

Reply
Albus 2022-09-06 - 12:45

写得好好 受益匪浅~~

Reply
Lan 2022-09-07 - 15:55

谢谢:)

Reply

Leave a Reply to Albus Cancel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