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告解亭 你有很多的东西

你有很多的东西

by Lan

 

志意修则骄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内省而外物轻矣。

传曰:「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此之谓矣。

身劳而心安,为之;利少而义多,为之;事乱君而通,不如事穷君而顺焉。

故良农不为水旱不耕,良贾不为折阅不市,士君子不为贫穷怠乎道。

—— 《荀子》修身篇

 

1.

秋乏的早晨,总是四五点就醒来,抓一抓手机看时间,再决定要不要继续睡。睡着了,就马上会做梦,大多情节曲折,情感浓烈。有时还要消耗许多体力,怎么跑也跑不动,或是跳下万丈深渊,产生非常真实的失重感。

反反复复出现的一个梦魇,是即将毕业,在宿舍里的场景。梦里的我始终在焦虑,在担心毕业要清空宿舍,我那么多东西要怎么处理?要搬去哪里?宿舍里越来越空,我的铺位还是满满当当的,我却不知道下一步该如何走。

周末再次梦到。像一个永远闯不过去的游戏关卡。如果我躺在佛洛依德维也纳办公室的那张躺椅上,他估计要从我的童年开始分析,而我可能会纠结于他的奥地利德语口音。

这次梦到的是:宿舍里只剩我了,但还是有三四排实木书架,装满书立在宿舍里。心急如焚,不知所措,恨不得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那样潇洒。但我却在梦里使劲儿想该如何带走它们。醒来后脑袋昏沉,身子瘫软,压顶的郁闷,如同已经伴随我两周的顽固咳嗽一样让人气馁讨厌,又无法躲藏。

这个场景,如果用文艺创作的话来说,好比我的母题。梦境里溢出的是一直悬而未决萦绕心头的困境。

在深入自我剖析之前,先来捋一捋,大学毕业前,到底发生了什么。

我是我们宿舍最后一个走的,当初报到时,我是第一个入住的。像是完成了某种仪式。家在市内或周边城市的同学,父母开车来,打包,上下楼搬几趟就搬空了。省外的,如果已经在本地找到工作,租到了房,也早早准备好了,叫辆面包车之类的,一趟就搞定。像我这种打算回到原籍省份的,就得安排物流。那时候没有这么发达的快递业,临近毕业时有一家跨省物流公司来发传单,提供搬家服务。我捏着报价单,看着自己的东西,眼睛都不眨,就拍板用它。塑料收纳箱,好像装了五个,衣物、杂七杂八的零碎、DVD和书,全部塞满。台式电脑已经二手卖给了学妹,得的钱拿去香港旅行了三天,当做毕业庆祝。

宿舍楼下那几天像垃圾填埋场,很多人把热水瓶、铺盖都扔了,我也加入,扔掉蚊帐、竹席、枕头等。收废品的大妈可忙坏了,用尼龙绳捆着各种教科书和纸箱子,用三轮车拉出去校外倒卖。男生宿舍楼此刻却显得清爽整洁,没有女生楼这么多垃圾。听舍友说,她认识的一个男生, 东西少到一个行李箱都没装满,大一入学时的箱子,又拖着离校了。我的箱子呢?早坏了,刚到广州的第二天就坏了。因为我塞了太多太多的东西,包括一本汉语辞典,拖着走的时候,磕到盲道,把轮子弄掉了。

那时我的计划是先回昆明找工作,坚决不回景洪。给那五个箱子填快递单的时候,填上了昆明闺蜜的住址,她已经答应我去她那里蹭住几月。箱子们被一辆中巴车拉走了,花了好几百块。我把准备随身带回昆明的东西打包进一个三十升的登山包里,包括新买的笔记本电脑。去超市买了一些坐火车要吃的东西,单独装在一个塑料袋里,手提着。此外再挎一个装重要证件和钱包手机火车票的斜挎包。(哦,请别忘了还有一把前男友送的吉他……)效仿《肖申克的救赎》里red用小刀在横梁上刻字,我用一只永久性记号笔在我的床铺衣柜门上写了xxx was here…

从广州开往昆明的火车,是在下午两点多发车。那天我把东西全部打包好,还和同系的同乡师妹去吃了一顿告别午餐,偏偏点的还是石锅拌饭,上得慢,吃得也慢。回到宿舍,403的黄同学来送我,在宿管处交还门禁卡,签字,抹着眼泪告别这栋可以看到白云山的宿舍楼。黄同学帮我拎包到校门口马路对面的公车站。当时是有两路车都可以到火车站,我选择坐了平时没坐过的那一路。路上堵车,我出发得又晚,当公车到站停下来,已经两点,要是坐飞机,早就过了检票时间。车门一打开,我冲下去,在广州火车站的入站口广场人流中努力穿行,挤进去以后还要过安检,把随身行李扔到传送带上,一塑料袋的吃食全部散了,吐司饮料小零食,果断舍弃。只抓起登山包和吉他包,头也不回就往站台跑,记不清是有多少台楼梯,也不知道哪里来的力量,体育考试从来不及格的我,一口气跑到楼梯尽头。站台已经没有人了,列车员站在车厢门口准备关门收梯子,我像一枚精准的导弹,一跃冲进车厢,手里紧紧拽着票递给他,同时列车启动。此时,两点一刻。气喘吁吁走了好几节车厢才找到我的铺位,把东西归置好,双腿瘫软,直接倒下去,也不嫌弃火车卧铺的铺盖了。对面的一个小伙子说以为我这个铺没人睡呢,列车员都检票完毕了也没看到乘客。我哪里好意思说是我这个猪头三计划失败差点误车。小伙子人还挺好,在广西某站停靠的时候,他还问我要不要吃站台上卖的当地荔枝,他去买。我掏出五块钱给他,说只要一小份。

当天在日记里我还很得意地写,今天赶火车的经历像是amazing race,我曾幻想过自己也去参加这个节目,到处玩通关游戏,全球旅行。其实当时应该反省的重点是:1,时间规划能力;2,物品持有数量;不过这都是后话了,能大大咧咧在心理上化解掉一场虚惊,也是很不错的。

这件事已经过去十四年了,影响依旧很深。但我并没有梦见过它,而是反反复复梦到这件事发生之前的那段日子。

大学时,在物质上,我没有短缺过。家里不算富裕,但温饱是绝对没问题的,即使是大学的学费和住宿费,也都能完全自费缴纳。无须申请助学贷款。不用勤工俭学,每月的生活费也够。但我不会规划,也不懂节约(不是不知道,是某种视而不见)。

买东西从来不眨眼,特别是对于自己“喜欢的”,比如杂志、DVD、文具,都是毫不含糊,买它买它买它。小零碎我也爱买,不管用不用得到,第一眼看上了就拿下拿下拿下。而且我有个很不好的毛病,为了买了买。就比如,想要一个CD机,就买,但不是买真正想要的sony,而是又丑又便宜的步步高。价格可能才是sony的1/3,使用体验就不说了,和舍友的sony比起来像是还没进化好的一坨塑料。买了我就高兴了吗?其实并没有。表面上看,我是有了CD机,可用起来怨气十足,一会儿这不行,一会儿又电源过烫,令人恼火。钱花出去了,一点也没得到快乐。配台式电脑时,也是随便从校内广告上找了一则,出一笔中介费让对方帮我弄,那个男同学很狡猾,给我买了一台不知什么牌子的显示器,噪音很大,闪屏,样子也奇怪,像是二手翻新的,虽然气愤,但我竟然不提出抗议和表达不满,任人宰割,“忍辱负重”用了两年,没爆炸没短路都算是我幸运,大四时一个同学送给我她的显示器我才正儿八经舒舒服服享受清晰的电脑画面。

我还习惯买重复的,饭盒有几个,不锈钢的,塑料的,圆的,正方形的,最后毕业时还不是一股脑扔了。所有的物品都有孪生姊妹,甚至三胞胎。

最不可思议的是,我的衣服鞋子也多得离谱,塞满上下两个衣柜,还额外买了收纳盒来存放过季衣服。这些衣服并不是多好看,甚至也不是合身的。一开始我习惯到大商场里那种堆在一起一车一车卖的打折货,因为我的身材很难买到裤子,每次去商场车上挑,能找到大尺码的,然后拿到学校门外裁缝摊子上改裤脚。这样一改,版型设计都变了,大码的裤子裤裆很长,裤腿空空的,穿上很滑稽,但好歹腰身是合的,我就这样“将就”穿了很多裤子,大腿根部还经常被磨穿,便宜的就更不耐穿,一磨破就丢。后来在学校附近发现了一个卖洋垃圾旧衣物的摊子,所谓的外贸货。我仿佛找到了打开衣橱的正确方式,淘到了很多合适的上衣,又因为相对便宜,隔三差五就去淘。这个习惯,跟如今在美国去逛二手旧衣是一脉相承的。会不自觉买很多。还会去学校马路对面的城中村里淘衣服,十八线乡镇的衣服鞋子都会买。没有一样是真正称心如意的。总有一种勉强感,像是一个适婚对象,谈不上爱不爱,而是觉得“差不多行了、该结婚了、无所谓、就那样”。

而对于真正需要的东西,我却迟迟不添置。比如拖到大学第三年的冬天,才买了一床褥子给竹席加厚打底。去商场买了床厚被子,也不过百元。之前湿冷的冬天里,穿着外套和围巾睡觉是经常的。好心的同学还借我盖过她的毯子。也曾在大学期间接受过好朋友的经济支援——不是钱不够,是我都花完了。

我也不爱去图书馆,不借书,爱买书。不怎么化妆,但也从做雅芳直销兼职的同学那里买口红粉底指甲油。去参加招聘,非要去买把脚后跟都磨出血的达芙妮高跟鞋。总之,我要拥有这些东西。

做家教和兼职得到的报酬,在回校的路上,一定会用掉,要不就是买了把天堂伞,要不就是称了两斤沙田柚,买了份十五块的烧腊盒饭。好像刚领了工资转身就拿去玩老虎机输个精光的赌徒。大学时有的同学已经不靠家里给生活费了,而我每月都等得固定生活费发放日那天,去ATM机上看余额,取点钞票出来,花呗。那时认识一个女生,是外教教的另一个学院的学生,住在更老旧的宿舍楼里(费用更低),她把外教转寄给我的东西拿给我,然后从抽屉里掏出一个信封,很不避讳地把信封里装的东西给我看,是一叠粉红色的人民币,约莫十多张,她说这是她去做广交会翻译得到的酬劳,她要努力赚钱攒够机票签证费,去欧洲看望外教他们一家。(后来她真去了。)当时还觉得她很奇怪,哪有跟人第一次见面,就直接给人家展示钞能力的,还替她尴尬了一下。如今想来,羞赧的该是我。

工作后,有了固定收入,还是本性难移,电影杂志、足球周刊、周末画报一期不落,衣服包包墨镜鞋子,依旧延续夜市地摊进货穿不了多久就烂了扔了的模式。上班的第一个月,因为是从月中开始工作,只有半月的薪水,七百块,买了一口电饭锅,还买了一条银项链送给收留我的闺蜜。后来从闺蜜住处搬出来,就要开始付房租,我也没有存钱的概念,有多少花多少。有一个月,去印个人图文集送人,花了六百多,交掉房租后就剩不了多少。我一点不着急,觉得无所谓饿不死。再不济,还是会跟父母要一点。同样的毛病还是会犯,客户签证通过,领导发奖金三百块给我,我literally转身下班就去楼下的瑞彪鞋店买了双两百多块的皮鞋。那双鞋并不合脚,非常窄,我就穿了一次。后来都不记得是送人了还是捐了……

第一次出国旅行,在老挝琅勃拉邦,把身上的美元和基普都用完了,买了一堆包包衣服鞋子耳环手工艺品,吃各种café里的三明治和蛋糕。最后连房费都没得付,只好跟民宿伙计死缠烂打,用我的身份证抵押,又佯称自己的钱在夜市上被偷了,他还带我去警察局报警,做了笔录。最后还好心把我送到车站,给我留了地址。我说我回到国内就立马给他寄房费过来。当时兜里的钱只够我回到国内的车票钱。回到昆明我赶紧换了一些美元,装在信封里,就寄过去老挝了。对方真的收到了,还把身份证寄回来给我。(好心的老挝小伙子啊,祝你一生平安)

结婚后要搬家去德国,我的随身行李还是大学毕业时用的那个登山包,此外之前已经去邮局寄过几箱东西。在北京机场转机前,因为行李超重,又去机场邮局把一些东西寄了,并扔掉一堆玻璃瓶装的化妆品。有一刻我觉得昨日重现,我又困在了一个死循环里。

在德国生活的时候,都有额外的储物空间,一个是顶楼阁楼,一个是地下室储物间,无一例外全部都堆满。室友不幸也是个爱囤积的人。他又尊重我,从来不扔我的东西,也不会看不惯我的囤积行为。婚后就没有再工作,也没有经济收入,我那少得可怜的钱商更是消失殆尽。室友从不干涉我花钱。我们用的是联名账户,平时买菜买东西,刷卡就行。我倒不会大手大脚,买奢侈品。我心理有个预设,超过五十欧的东西我就不太“敢”买。这个五十欧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的。但我会买好几样五十欧以下的东西,加起来远远超过了五十欧。室友对待我家人的需求也很慷慨。刚结婚那几年他的工资不多,除了我们的房租和日常开销,还会遇到国内亲戚的索取,算是给照顾我妈的护工费。后来我爸几次心脏手术的费用,也是室友支付的,他没有抱怨过。我做美食博客,买了很多的锅碗瓢盆,和摄影器材,还有网络维护运营所产生的的费用,也全部是来自室友的支持。这个“爱好”也并没有让我得到实际的收益,当然也跟我后来的投入程度有关,我始终是拿来纯粹当做爱好,没有真正考虑过“经营”。

有一年大学同学来欧洲出差,顺道来我家。她环视了一圈,说了句:“你还是跟大学时候一样,很多东西。”我像是那个被小孩指出来没穿衣服的皇帝。我是知道我东西多的,并且深受其扰,不得解脱。她说这句话并无恶意,我也没有被伤颜面什么的。后来在做心理咨询的时候,特意跟心理医生分享了这个时刻,我说,就这么简简单单的一句话,把我埋在沙堆里的头给拎起来了,一直萦绕在脑海里。

“你有很多东西……有很多东西……”

 

2.

读到这里,想必你已经能推断出,我给自己“开脱”的理由将会落到“童年阴影,原生家庭问题”,进而推演出“缺乏安全感,缺乏爱”的结论。尽管亲自写下这几个词组的时候,我也觉得审美疲劳,老生常谈,翻了几下白眼,事实上它就是这样的。没有什么科学依据,纯主观感受和总结。

从小到大,我所能得到的认可和所谓的爱,都是要通过交换的,我“有用、做得好”,我才能得到。我是个非常敏感的孩子,按现在的话就是“高敏感人群、情感高需求人群”。安全感一直匮乏。一旦表露出脆弱(aka哭闹)和不乖,就立马被剥夺爱,并被定性“除了哭什么都不会”“你哭可以拿世界冠军了”“真没用”。没有得到安抚,没有得到拥抱,而是嫌弃的背影和被抛弃的威胁。分离焦虑极其严重,曾哭到被父母扔到马路边,告诫我再哭就不要我了。三岁上幼儿园,已有非常清晰的记忆了,那种不安,有着切肤之痛。又因与生俱来的外貌焦虑,两种心理交织融合在一起,基本构成了我的性格底色。我不喜欢自己,甚至厌恶自己。觉得自己不配拥有任何东西,包括爱。在亲密关系中,不管对方用行动还是用言语向我表达爱,我都持怀疑态度,特别是在经历了不忠与背叛后,这样的爱的表达都会被我简单粗暴归为假话。它愈发浓烈就愈发值得怀疑。我的脑子里像是住着个鲁豫,爱人的一句我爱你,我第一反应是:我不信。

现实是,我拼命买东西,囤物品,攒破烂,一定要满满当当,握在手里实实在在的东西。它们会陪伴我,不会嫌弃我,不会背叛我。我“拥有”它们,在某种程度上,我“控制”它们。我只要,“只要”,把货币递出去,就能得到一样物品,真实的三维的具体的。这么多年体重控制屡战屡败,情绪性进食问题严重,都和这种心理机制分不开。我缺失的一定要用实物/食物来填充,胃的容量很有限,但对爱的饥渴又是无法量化的,这两种感受之间的转化升华是一种杀鸡取卵的短视行为。满足的阈值被提高,就像止痛药的剂量要不断增加,只会越来越麻木。在这个过程中,爱的泉眼慢慢干涸,自我主体性像一片没有植被的荒原,渐渐沙化流失,随便刮点什么风,就吹得四散。

断舍离之风,我追逐过。到头来,扔的(包括捐的)东西,慢慢又会被新的替代品给填补了。环保零废弃风,自然也跟过。病态到把原本毫无瑕疵的塑料制品丢掉,用玻璃或不锈钢这种政治正确的、合时宜的材质同款代替,活生生又多出一笔毫无必要的消费。就像下决心要减肥,严格控制饮食,见什么都不敢吃,偶尔偷吃了一个“罪恶的”食物,心理负担沉重个好几天。这种负疚感对身心带来的影响,不比吃一次垃圾食品的害处少。

社交媒体时代放大了这种渴求。我也深陷FOMO。刷到什么,被种草了,立马拔草,然后有愧疚感,又搜一搜“极简”“节俭”类的帖子来净化一下心灵。好比点垃圾快餐的时候,顺便点个沙拉,来当赎罪券。活得好像我婆婆那种第一世界的白人中产老太一样,用着所谓的公平交易、有机的东西,浪费着第一世界里快乐草饲牧场奶牛产的有机黄油,再捐点钱给第三世界妇女儿童发展基金,绿色和平组织什么的,并在推特上追踪着瑞典环保少女的最新动态,以求得心理安慰和政治正确。

 

3.

这两年,开始在二手平台上出售闲置物品,已经多达百余件。车库里还有一堆已经打包好,就等人来买的包裹了。每次都要拍好多照片,修修图,上传,写物品简介,称重,定价,挂出。非常琐碎耗时。这些东西当初要没买,就不会有这么多后续的时间和精力搭进去。直接捐掉倒是爽快了,一刀切,这样又会太便宜我自己了。在二手平台交易,起码我还得“做点事”,而不是直接全部装到大垃圾袋里用车拉去good will.

也曾经认真记账过几年。每月花销总结也默默做过。后来发现,因为是单收入家庭,伴侣的花销我无法规划和掌控,我也没有经济来源做填补。最后就只是个单纯的记录,没有产生很大的促进行为改变的作用。只是用几个薅羊毛的返现app来扫描收银小票,得个三瓜俩枣的。可能半年才扫出来20美金的回报。

周日下午坐在白色扶手沙发上读《冬牧场》,李娟的生命体验和经历旁人不能奢求,也无法做到。像是美国西部拓荒的年代才有的故事,但其实就是发生在我们这个时代的故事。作为所谓的都市人,我对日常起居最大的诉求就是一只干净的冲水马桶和床铺。哪里能想象不洗澡不洗头,在野外上厕所,隔三差五就要逐水草而居,更别说要住地窝子,用羊粪来糊墙烧灶,挖雪来融化当日常用水的游牧生活。读罢打开youtube,一面看着常春藤名校毕业的名媛vlog,一边再退出,继续读两页,非常割裂和奇幻。恨不得把眼前的东西都付之一炬。

当然也有不靠物质就开心的时刻。比如创造出来的东西,照片、文章、视频、饭菜,得到反馈时,给陌生人最真心的赞美时,和投机的朋友聊了一次大天,读到了很优美的文章时,看到雨后被雾气围绕的杉树时,捡到一朵鸭蛋绿的苔藓时……买了好看的东西时候,我也开心。两者也不矛盾。美丽的物品,本来就是赏心悦目的。

现在年纪越大,越觉得很少再有孩童时毫无缘由的快乐。一键下单,次晨送达,拆掉包装,嗨个几分钟,那团快乐火苗就迅速陨落,弱不禁风。要靠外物给予施舍。灵魂的滋润,没有由心而发的鲜活泉眼,全靠外物雨滴的灌溉施舍。

将来很长一段时间,那个梦境还是会不定时出现。我也不知道我是否有足够的勇气,在梦里面,能潇洒地转身,决绝地说我不需要这些东西。于是我又第N次打开了《我的家空无一物》,看到一半,琢磨着,哇,女主用的勺子是不是Muji的?我去官网瞅瞅。

 

 

You may also like

14 comments

Jacinle 2021-10-20 - 09:38

写得真好,特别是最后一段的真实感!老挝的经历也好有趣,用信寄钱和身份证现在看来好疯狂哈哈!我有时候会回头看邮箱里的购物邮件,彷佛收件人是一个陌生人,不知道为什么会买这些完全不适合自己的东西。

上次在油管评论里看到一句话印象很深刻 “The most anti-capitalist thing you can do is find your own identity, that way you can’t be sold a new one every month. ” 感觉和物品和解其实就是与自己和解的过程~

Reply
Lan 2021-10-21 - 12:01

这段话太戳了!!!真的找到identity,变成实心人,就不空心,就不需要填充。

Reply
Juslee 2021-10-20 - 11:26

上大学的那段特别有共鸣,当初也是买了很多现在看来完全不入眼的东西, 周围人都买了,也就跟风一起, 这几年完全没有购物的欲望,也是跟环境有关, 当地没有喜欢的店,后来打开了淘宝,算法真妙,推荐都想加入购物车,不过懒得海淘, 逛完加入购物车也就完成了,几个月后打开淘宝也就通通删除

Reply
Lan 2021-10-21 - 12:03

我曾有过一段海淘疯狂期,真的疯了一样买,衣服裤子买来的,没有一件合适的,真的。全部打包捐了……又气愤又懊恼。后来就卸载了淘宝。

Reply
Juslee 2021-10-25 - 12:44

是啊,我觉得有时候就是享受一个购物的过程,海淘后等包裹,到了之后再拆包裹,我也应该学习一下,把淘宝卸载掉~哈哈

Reply
PikuChoo 2021-10-20 - 14:54

我也有过一段囤积时期,起因有缺爱,也有因为小时候我妈老是丢我东西。现在能极简一是因为非常懒惰,买东西嫌麻烦,二是不缺爱了不用物质填。

Reply
Lan 2021-10-21 - 12:05

我的还如顽疾一般,反反复复发作。根本的心理模式没打破。依旧缺爱(自爱)、缺安全感。买来产生的包装垃圾和处理成本(退货、卖二手)都让我更加焦虑哈哈哈哈,恶性循环。

Reply
Ningxin 2021-10-30 - 12:20

今天早上看了这篇(写得依旧那么活龙活现!),像被提了个醒,晚上趁着洗衣服的时候把衣柜整理换季,顺便收出一包准备扔掉的春夏衣服。我的最大问题就是网购会积累下一些不那么喜欢或合适的衣服,属于在实体店看到后大概率不会买的。收货时抱着穿来看看的心情把它们收进衣柜,到头来标签还没剪就又要淘汰掉。所以在买衣服方面,时不时逛一下实体店会是更健康的购物方式!个人感受哈哈。

Reply
Lan 2021-10-30 - 12:56

对,衣服一定要实体店,网购的哪怕能退换都太麻烦了。衣服的清理declutter工作相对其它物品简单一些。那些零碎小物件其实是最烦人的,自己给自己挖坑哈哈哈。

Reply
July 2022-01-31 - 16:59

我也有囤积癖,以前囤积衣服,鞋子。现在在这些东西上控制住了,或者说对衣服鞋子没兴趣了。对生活用品,厨房用品装饰品还是喜欢囤积。家里的哪个柜子哪一格有哪些东西我都写下来,不然根本找不到或者忘了在什么地方。卖二手真的很浪费时间,最好的方法还是少买,买东西之前比较物品也挺花时间的。最好转移注意力,把注意力多放在精神生活上。但时不时还是有想购物的冲动,特别是打折的好物。有时觉得自己如果在原始部落一定是女性中的采集能手 :p

Reply
Lan 2022-02-02 - 12:35

平衡就好,买到喜欢的东西,带来的快乐也是无可比拟的一种精神养分呐!

Reply
zhai 2022-02-13 - 21:42

有时候网购虽然便宜,但是愉悦感很低。经常买一堆没用的衣服鞋子包包。虽然实体店的衣服比网购的要贵很多,但是胜在心情愉悦,也更珍惜这个买来的东西。

Reply
firebomb233 2022-07-14 - 08:51

读到看李娟这段简直字字感同身受,从”唯一的要求是一个干净的马桶”到最后那句“恨不得付之一炬”,全都一边想叹息,一边想说妙啊。
反复出现的梦魇,已然是现实中已经熟稔的某些焦虑;很多想要推倒重来的东西,可能也都被悬在开始后的半当中央;但是还是会惊叹于偶然被生命选中而出现的sparkles,并被这些哪怕一瞬的点亮和充盈推搡着往前。

Reply
Lan 2022-07-15 - 10:23

嗯,这些sparkles像是自我探寻之路上出现的通关指南,要有慧眼辨认得出,内化,成为自己的功夫。

Reply

Leave a Reply to Lan Cancel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