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养自己 都是纸老虎

都是纸老虎

一场为期九个月的纠结之旅

by Lan

大家喜欢的影视剧,基本上都符合“英雄之旅”故事模型,也就是西游记那样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后终得真经的故事。它里面有一道完美的人物弧光,也就是主人公的成长。

我也想分享自己的一段“纠结之旅”。

【时间线】

就以时间线展开吧。(其中会穿插各种截图【有种艺人开新闻发布会的feel……or天涯论坛发帖讲八卦)大家就看一热闹!

去年底把书做出来,打算在一月底出国十五年纪念日当天上线。发布前,我把电子版的打印出来装订成册,给自己留个实体的纪念,同时也打算送给几个朋友,在计算人头的时候,我把我爸的那份也算进去了。但并没有第一时间寄给他,也没告诉他我要出书,让一个国内的朋友帮忙收着,等我想清楚了再决定寄不寄。

想清楚什么?看过书的朋友应该知道,书里写的故事,相当于我的半部自传,特别是自序和后记两篇,都是掏心掏肝袒露。因为涉及到成长经历、原生家庭,写了许多对父母的“控诉”(相信我,其实能写的、写出来了的,还只是一小部分。)我爸看到之后,会不会“受到刺激”,从而引发心脏病,从而那啥——我可担不起这个责。

但我其实非常想让他看到。看到我的故事,听到我的呐喊,知道我真正经历了什么。

我带着这个纠结,去询问了不同人的意见。闺蜜在读完书后,回答了我:

时间来到二月底,那时电子书已经卖出了三十多本(再次鞠躬谢谢大家的支持!),我就发了一条朋友圈。我爸看到之后,点了赞,然后就没有下文。我就想,既然你都点赞了,那不应该来问一问?他没有。与此同时,我给前十位购买的朋友已经寄出了明信片,也收到了一些读者朋友写来的读后感,还有复刻了菜谱之后发图片给我看的,我洋溢在巨大的幸福之中,这可是真金白银花了钱买了我书的朋友呀!(同时也就衬托出我爸那边的“毫无反应”。)

四月份去台湾,也经历了一些“要不要顺道回国看我爸”的纠结,最后变成了一张从台北寄给他的明信片——我不敢说这张明信片,有多少是分享,有多少是莫名其妙的guilt.

要不要给我爸送一本书的纠结还在我的大脑后台运行着,表面上我还在继续我的日常生活。第一次重要的转念节点,出现在我生日。过了两天,我爸都没给我发任何消息。他并没有出事,天天都很活跃,在朋友圈转发小视频。要不是他看到我朋友圈里感谢公婆给我的红包、朋友给我的祝福、给我寄的礼物,他都想不起来。然后微信给我发了一条:

我当时非常生气。但是打出来的是一个笑脸。(就更生气了!我气我自己。)哪里有祝福语???“生日快乐”四个字很烫嘴?之乎者也倒是信手拈来。

那段时间,在心理医生办公室里吐槽最多的就是这件事。我也因此在行动上有一些小小改变,在长毛象吐槽:

此时我已经打定主意不给他送书了。心理医生也不断强调,我的书是我的作品,是有价值的东西,我爸想要的话,他应该主动掏钱买,而不是我来进贡/孝顺给他。(我明白心理医生想让我拥有更多的自我价值感,她不断鼓励我,要敢于为自己的劳作定价。)

八月伊始,我又发了一条朋友圈,只对他可见:

那时候正好二阳,他发微信来问我要书。我非常有意识地把这个场景当做一次切割练习,我拒绝了他,应该说,我暂缓了,我的回答是:“我还阳着养病中,过几天再说吧。”(要是以前的我,会动用很多微笑emoji,回复他“好的。”)

讲到这里,你可能开始有点不耐烦了,觉得,不就是一本书的事儿么,给就给,不给就不给,哪儿那么多废话。还搞这么多曲线救国旁敲侧击的招数,累不累?

累。

但必须得这么做。

十月国庆假期前,我和帮我保管书的朋友联系,我交待她可以准备寄书了,但我还没跟我爸说。我还是想看他到底有没有反应,会不会主动来跟进一下,再次询问书的事情。结果没有(完全意料之中)。

也就是在夏天到国庆这段时间,我和初中语文老师的交流变得频繁和密集。除去我们的共同历史以外,我爸还和她的一位亲人有点关系,我们聊起来,就能更懂对方在说什么,在现实生活里,我老师能对应上我吐槽的那些点,这比心理医生要更直接。老师也任由我化身祥林嫂,听着,回应着,不judge我。她自然也“劝”过我,说,你爸就那样了,不会变了,由他去吧。心理医生也问我,你觉得你爸会看得懂你的书么?

我最终还是寄了。(寄之前还纠结过让朋友设置成顺丰到付,这样让我爸起码出一份快递钱,但想到他连微信支付都不会用,就作罢了。气!)

我爸收到后,在微信上跟我确认了一下。此时,我已经进入一种决战时刻的备战状态,我准备好迎接他的一切反应。等了三天,没有任何音信,(与此同时他朋友圈有更新,所以人还在)。在昨天,2024年10月14号太平洋时间早9点,打开每日日程,写to-do时,我用红笔写了:在微信问我爹看没看我的书。并且定了闹钟,等到北京时间早8点,我就要问。

在那之前,一口气预约了两家医疗机构的检查,都是用电话,且要等好久。我有电话恐惧症,非必要不打更不接电话,任何都不接,能短信能电邮能打字就打字。我不知道是什么任督二脉被打通了,噼里啪啦两个电话结束后,一身血气上涌,就等着东八区天赶紧亮吧!

以下是我和他的微信对话(共六张,点击逐一查看):

整个过程都由我主动掌控节奏,我不打哈哈,直接说,直接问。对于他一贯的“不说人话”我也一点不忍,直接指出来。他一出现附和应付的姿态,我就立马追问,不罢休。从语言上看不出什么“超乎寻常”的东西,但对我的确是凤凰涅槃。

把对话截图发给闺蜜看,她的回应:

至此,长达九个月(实际上是39年if you know what i mean)的一场纠结战,终于打完了。

接下来进入复盘,分享一下我整个的心路历程。

【心理线】

英雄之旅的第二幕,就是主人公离开旧世界,踏上挑战自我的征途,孙悟空从五指山下出来,跟着唐僧开始去西天取经。一般来说,这里就会出现“守护者”了。守护者也可是称为领路人,一个更高智慧更有经验的人,来告诉主人公那个新世界、新征途都有些什么,该注意什么。一般是个师长父兄般的角色。

从产生“该不该、想不想给我爸送书”这个纠结以来,我就向三个人表达过:我的闺蜜、心理医生、语文老师。

闺蜜对我知根知底,她见证、也了解,无论她向我建议什么,我听不听她的,最终她都会给我无条件的支持;心理医生,经过两年每周一次的咨询,她对我也算了解,并且我认为我们的契合度还挺高的,出于职业伦理,她是不会给我直接建议说“按我说的做,你应该XXX”,她最大的作用,是重新帮我叙述一件事情,我会得到一个新的视角,获得更多的自我接纳和关怀,我会在她的带领下,安全而勇敢地发泄,像是用轻巧的力道和合适的工具帮我挑破一个心理脓包,排出毒液,剩下的还是要靠身体的自愈能力;语文老师的角色也至关重要,她填补了很多我急缺的勇气。有时我怀疑我对我爸的这股怨气是不是我overreacting了?是我要求太高了?(我们女的就是遇事先找自己的原因),通过跟老师长期紧密深度的交流,我发现我对我爸的怨气是正当的、是应该的,甚至还少了呢!同样的话,从心理医生那里听到,我不能百分百相信,我会认为她说的是经过训练的、有专业知识打底的一种回应,且她对我爸的判断也全部来自我的讲述,会“不客观”。语文老师的回应,才能让我全然接受,因为她在现实生活里和我爸有交集,她帮我印证了很多事情。

其它宇宙给我投来的讯息,想得起来的有:

-张春。她的书、播客(她自己的,上别人的(谁还没有听《岩中花述》鲁豫采访她的那期?))、文章等等。(打算单独写她,在此就不多说,留在以后)我说不上来具体的哪一句,阿春所有作品里都有一种温柔风趣,透过她的讲述看到的那个世界那些人,都有意思得不得了。她给我带来谅解和宽容。对自己的。

-《脱口秀和ta的朋友们》Echo被淘汰的那一期,她讲她二姐逃离大山的故事,后采时她拿着节目组准备的答案之书,对着镜头问,“我希望自己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在35岁的时候可以吗?”翻到的那一页写着“都可以”。(这仨字是张博洋那个死鬼写的!)我瞬间得到一种救赎,觉得那也是我在等的答案——我给或不给,想给又不愿给,不敢给,反复横跳,时勇时怂,“都可以”。我不用苛责自己,如果一直纠结,那就纠结吧,纠结到死又怎样。

-李诞直播。跟张春给我的感觉类似,并不是哪一句金句戳中我,是整体的一个存在,让我觉得放松。李诞念小卖部投稿时,帮人家分析解决问题时,真的会感染到我,像是混在人群里听得道高僧讲课但又不爹。他是怎么做到又有逻辑又有哲思又有人文关怀还有接地气的幽默?还有他圆鼓鼓的卤蛋头,丑亲丑亲的。再狗血的事情,他都能抽丝剥茧看出问题本质。关于原生家庭的来稿,他读得也不少,我比较有印象的一次是他说,他们(家长)也是会挑人欺负的,你要为自己战斗,梗着脖子说,“就不!”他们就知道你的边界在哪儿了。

大国手的一篇采访。讲到她和她爸的关系,她也纠结,我就释然了,世界上不止我一个在经历这种分裂。

最后列一些我在这九个月中“想通了“的事情:

-成长,并非线性的一往无前的,它必定是充满了曲折,也会出现退行,请不要要求自己下一秒就成为全新的自己。也不用给自己设时间限制,让它自然流动,冥冥中是有力量在推着你朝着那个方向去的,请多一点耐心。要是西游记第一集孙悟空翻个筋斗就去到天竺取经,我们也就看不到那么多精彩的故事了。

-课题分离。冤有头债有主。昨天和我爸的微信对话中,他开始提到自己也有悲惨的童年,那一秒我嗅到了他要开始转移话题,用装可怜的方式来为自己的不作为开脱,我立马掐掉那个苗头。他从他父母那里遭受的苦难,并不能成为借口,他是我爷爷奶奶的儿子,同时也是我的父亲,他该尽的责任,是要尽的。他可以用他的方式去和他的父母清算,我不是他的父母。一码归一码。我已经受过太多类似的套路,我已经受够了被”亲职化“。他需要自己去成长。我们是平等的两个成年人。

-要勇敢表达自己的感受。我和我爸的沟通交流中,最大的一个痛点,就是我小心翼翼的姿态。前文提到的,怕刺激他发病。我就一直委屈自己。上一次回国,九年前,我们住在民宿,我下楼去倒垃圾,看到我爸躲在楼梯口抽烟,我立马身体开始发抖,被气的。那时候的他,已经历了两次心脏支架手术,医生早就禁止他吸烟,我也跟他交待过的,最重要的是,他的手术费,是我们支付的,第一次手术时,我才刚到德国没多久,室友的工资只够我们的房租和基本生活,还要给那时已经进入生命最后阶段的我妈汇钱(汇给我舅),最后没办法,室友去银行贷款,我们通过国际汇款,给我爸打钱做手术,闺蜜的妈妈还先帮忙垫付了,才没耽误手术。我们还常年给他从德国寄心脏保健药以及各种东西……现在打这些字,我手都是凉的,那一幕我永远忘不了,我心底的失望和痛苦,甚至是绝望,刻骨铭心。我讨厌自己一而再再而三对他的“不敢言”,那一幕,我就应该直接把垃圾袋丢在他脸上,把烟打掉,并且撂狠话,让他自生自灭去吧。他后来又做了第三次支架手术。我还是给了钱。啊!我为什么不敢生气?不敢直接对他说我的感受?凭什么我要担心我的话会让他发病?他自己抽烟抽的,他咎由自取的,他作死,关我啥事??(道德感高的人就是容易内耗抑郁!)

以上说的,综合在一起,集齐了决战所需的兵器、武力值,我的手已经握着剑柄握了好长时间,勇气值也攒够了,终于拔出来,插向那条恶龙,那个心魔。真的好爽啊,【然后你发现,它其实是只纸老虎!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糟!

好了,又写了一大堆,啰里吧嗦的。谢谢你看到这里,辛苦啦!我写出来,给大家看我的纠结,我的软弱,我的彷徨,我的自我怀疑……同时也有我的小小进步、小小成长、小小接纳,像是一份通关秘籍,一本SOP册子,以后我遇到事情,也可以用这次小小胜利获得的勇气和经验来屠更大的龙!我其实一直都是自己长大的呀,我怎么忘了呢?我是我自己的超级英雄。

或许你觉得我夸张,一件小事而已,至于么。但于我,此事的完成,犹如阿姆斯特朗的登月,个人一小步,人类一大步!我要记入个人史册,永垂不朽!

今日的鸡汤台历写着:even in the darkest times, even when you can’t see it, things are still growing. maybe you are growing too.(即使是在最黑暗的时刻,在你看不见的地方,仍然有东西在生长,包括你自己。)

简直完美。

 

You may also like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