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看电视 《老友记》教会我的不是英语

《老友记》教会我的不是英语

by Lan

早在《老友记》重聚特别节目出来的时候,就想着要为这部我最珍爱的情景喜剧写点什么。

翻看半年多前的笔记,列出了几条:1.作为英语学习的鲜活教材;2.流行文化时代风潮、陪伴感;3.影视作品、文艺给我的滋养,对我的影响;4.被后来无数的影视引用、抄袭。(Tom Hanks在《幸福终点站》里也用Friends来学英语、《爱情公寓》明目张胆逐帧抄袭老友记桥段!哼。)

真正坐下来准备写的时候,面对着电脑旁边摆放着的2022年老友记日撕台历,对照着草稿本上已经罗列出的“论点”,打算一一展开,却突然无从下手(虽然每一个点我都能举出无数的例子,说它个三天三夜)。这一页的台历剧照上,Phoebe抱着刚出生的三胞胎,我脑中立刻回想起那一集的情节,角色的语气和台词。Phoebe怀中的三胞胎,是她为同父异母的弟弟代孕的( it’s totally their bun, I am just the oven.),了解幕后故事的人可能知道,饰演Phoebe的演员Lisa Kudrow当时怀孕了,所以编剧给她安排了怀孕的戏份,以及后来去英国拍Ross和Emily婚礼的戏份,让Phoebe在工作中完成了从怀孕到生子以及休产假这一系列大事(Lisa的儿子都大学毕业了……)Phoebe的弟弟Frank Jr.和大他22岁的老师婚后想要孩子但没法自然怀孕,就去求助刚刚认亲成功的Phoebe问她能不能当他们孩子的代孕母亲——作为给他们的新婚礼物。Phoebe的第一反应是:哦,我本来还打算给你们送个gravy boat就完事儿了……

当初完全不懂gravy boat为何物,以为是某种玩具或是真的一艘船?查了才知道,gravy boat是一种盛放酱汁的餐具,像阿拉丁神灯一样的造型。(这点也印证了老友记是我学习英语的重要途径。)

思绪继续飘飞,开始认真追溯起我和《老友记》是如何相遇的。2003年大学一年级,粗略一算也快有20年了,在外语学院全员学英文的热烈氛围影响下,从校园网FTP上找到了《老友记》,开始看的。它是我人生中看的第一部原音带双语字幕的美式情景喜剧。沿海省份的同学,比我们内地边疆的同学要早学两年英文(小学五年级就开始),也能接触到更多港台和国外流行文化。当她们已经知道Rachel Green是金发傻姐甜妞的代名词时,我还被同学关切地询问家里是用什么煮饭……(可能她还想看看我身后是不是还藏着一截没有进化完的猴子尾巴)

第一集,就被震撼住了:才开始两分钟不到,就听到了Monica说:it’s not a date, it’s just two people going out and not having sex.然后出现了因妻子移情别恋出柜(非笔误,是出柜,不是出轨)而伤心的男人,落跑的新娘穿着婚纱一脸狼狈冲进咖啡馆……

这应该是我第一次在影视作品里直接看到听到关于LGBT的展现。

思绪飘到这里的时候,猛地一闪电,我突然意识到:老友记教会我的,是这个!

——对于LGBT的认识

细想一下,《老友记》里真的出现了好多LGBT角色。我猜这跟编剧之一David Crane本人的背景有关,作为同性恋者,他把自己的亲身经历写到作品里。Ross的前妻Carol直到婚后才发现自己的性取向,决定出柜,和相爱的人在一起;Chandler的父亲是变性人,母亲是情色小说作者,他本人也被塑造成带有同志气质、不够man的样子,只懂得用幽默来掩饰自己的不安全感;Phoebe跟人假结婚帮人家拿绿卡,对方是个gay ice dancer.回顾我成长过程中对LGBT的认识几乎为零,即使是在中学里看到过一些“异于常人”的同性友情,有人嘀咕八卦几句也就过去了,并不会产生更多的思考和追问,学校更不会有这方面的教育。家乡地处边疆,小时候经常听人说国境线上的娱乐场所里有一些泰国缅甸过来的“人妖”,供旅行团“参观”,给钱还能摸一摸,当时我以为人妖是像双头蛇、连体婴一样在草台马戏班里的展览的“怪物”,并不知道他们是变性人。

《老友记》里Carol和同性伴侣Susan准备结婚,Carol遇到了来自父母的阻力,打算取消婚礼,来到Monica家里伤心地说她婚礼上没人带她走进礼堂。Ross挺身而出,鼓励她勇敢去追爱,“这是你的婚礼,不是你父母的。”,并在婚礼上带她出场。此情此景,用一句话概括Ross:“前妻再婚,嫁给了一个女的。我带着我们的孩子,牵着前妻的手步入礼堂”。既好笑又感动,我清楚地记得这份感动除了来自Ross的善意,还来自于主持婚礼的女牧师说的一句:nothing makes God happier than when two people, any two people, come together in love. 这简短而有力的宣言,高度涵盖了爱的包容性。在平常的婚礼誓言里人们这样说:无论疾病或健康、贫穷或富有、顺利或失意……此处牧师的是这句话,要比这个更高一层:无论肤色、年龄、性别、ANY two people, 只要彼此相爱,就能在一起。(老友记开播于1994年,当时即使是在美国纽约,同性婚姻也没有合法化。这里也应该是编剧的私心,他把他的心声表达了出来。)

后来我在生活和工作中认识了接触了一些LGBT人群,我可以很肯定地说,他们各个都是酷帅可爱又多姿多彩的人。犹记得当年在天涯论坛上关注过一个摄影博主Chris,在比利时和自己的忘年同性伴侣登记结婚,贴了很多婚礼照片,引来无数人围观,这是当年的天涯高楼之一。他平时在自己的MySpace上记录更新他和伴侣的日常生活,以及游记,追忆讲述他们之间相遇相爱的故事。读来津津有味。他拍的照片都非常有格调,对于自己的身份也毫不掩饰,我除了觊觎他的徕卡相机,还羡慕他能和自己相爱的人浪迹天涯,同时也由衷佩服他的勇气——网恋、跨国、忘年、同性,这四个词中的任何一个框定在一段感情身上,都是极为不容易的。

大学时期也是疯狂看电影的年代,接触了更多含有此类元素的电影,比如《费城故事》《蓝宇》《喜宴》《春光乍泄》,不管故事结局是悲是喜,我总有很多很多的感动,被各种把爱当做信仰,在爱之上获得救赎的人们而感动。

再后来,出国生活,每年街上都有“爱的大游行”,在热烈的夏日晴空中飘扬的彩虹旗,从市政厅的广场升起,从家家户户的窗户前垂下,在人们的手里挥舞。如此高涨热情的集体狂欢,只有在世界杯和奥运会举办期间能看到。这真是人类少有的Peace and Love双双达成的时刻。近年,越来越多的国度都通过了同性婚姻法案,很高兴曾经生活过的德国和如今生活的美国均在此列。身边也有一些人,不管身处何方以何种形式,都快乐地和自己的伴侣生活着。室友的一位北欧同事和他的同性伴侣以及另一对女性同性伴侣组成了一个共同抚养小孩的双爸双妈模式,孩子出生的时候还给大家都发了报喜贺卡。我的一位女性朋友,在结婚生子后才意识发现自己真正的性取向,直面内心勇敢出柜,获得爸妈和孩子的理解和支持,我也由衷替她高兴。

 

另一个可以说说的点,是《老友记》为我展示了爱的多种模样和关系的多种形式

《老友记》里描写了多种多样的感情模式。除了最核心的“友情”,各个角色的爱情线也丰富多彩。光是“离婚”就讲了很多。Rachel父母是典型的中产婚姻,妈妈从大学毕业后就嫁给丈夫,在家相夫教子,过着日复一日的中产生活。终于受不了,在孩子们都成年之后选择离婚。当初Rachel逃婚,也是因为她突然意识到自己即将重蹈妈妈的覆辙,嫁给一个牙医以后过上一眼望得到头的生活。她妈妈来到Rachel住处躲避,Rachel一开始接受不了,质问她为什么要离婚,要吵到妹妹的毕业典礼上丢人现眼,此时她妈妈说了句:you didn’t marry your Barry, but I married mine. (啊!这是多么精彩的一句台词啊!!) 她瞬间就理解共情了妈妈;Chandler的父母也离婚了,老爸离婚后变性,去拉斯维加斯表演音乐剧,小时候的Chandler挣外快的方式之一,就是帮助爸爸的‘business partner’拔眉以及用独家秘方“冰块加芦荟”来帮他们事后镇痛。Chandler和Monica婚礼上,父母挽着他的手一起入场,他除了夸他妈“你今天穿得真好看”,还得端水给他爸“你也很好看,爸。”哈哈哈哈,每次都要笑趴下,又会很感动;Ross就更不用说了,离了三次婚。第一次和Carol,第二次和Emily,第三次,是和Rachel在拉斯维加斯酒后神志不清的情况下登记闪婚的。他一直拖着不愿去律师办公室解除和Rachel的婚姻,一直瞒着Rachel,事情“败露”后,他对Phoebe说自己不愿意死后的墓志铭上写着Ross Geller, three divorces.一向脑回路清奇的Phoebe说:你的墓志铭你想怎么写就怎么写,管它呢,你也可以写成Ross Geller, good at marriage. (啊 !我爱你,Phoebe Buffay!!)离婚三次又怎么样?可别因为离了三次而不敢离第四次第五次。离多少次都没关系,你的人生不会因为离婚而完蛋。

忘年恋也是常在此剧出现的设定之一。Monica到Rachel都有过和年下小奶狗谈恋爱的经历,年龄差的不算太大,登对养眼,为剧情增加一些调料。 另外两对忘年恋倒是更凶猛一些:Phoebe的弟弟Frank和他的老师Alice之间相差22岁(法国总统马克龙的夫人也是他的中学老师,大他25岁呢!)。Monica和Richard,不仅差了年龄,还差了辈分——Richard是Monica爸爸的朋友,是看着Monica长大的。Frank和Alice修成正果,人工受孕有了三个孩子;Monica和Richard最终遗憾分开,因为Monica想要孩子,而Richard不想。分手后的Monica失魂落魄几夜未眠,她爸爸来看望她,并没有责备和训斥,反而告诉她:Richard分手后也没有好过,甚至比你还难过,比他和前妻分开还难过。听到这里Monica安心地在爸爸旁边睡着了。

这剧里每一段感情终结,当初不管是因为什么理由分开,再见时,对彼此依然怀揣着最大的理解和包容,没有狗血撕逼。分离后的每个人,都继续着自己的人生。这不单单是因为喜剧的设定,没有坏人,没有渣男,没有绿茶婊,一切都是温情脉脉的。更是因为它在传达一个讯息:任何的感情,既然能让它发生,就能够允许分离,也该能够放下的。爱是自由澎湃的,流动生长的。

想起一事。 04年,我们学校一度上了热门新闻,是因为当年82岁的杨振宁和28岁的翁帆结婚的消息。那阵子,翁帆就读的学院被各家媒体记者蹲守,校园网BBS各种讨论,要是当年有微博,这条新闻估计能拿个热搜榜第一,豆瓣鹅组精华帖之类的。第二年校庆的时候,学校请他们夫妇出席,新闻标题又是各种蹭热度,就差直接说杨振宁是广外女婿了。各路八卦传得越来越离谱,当然也少不了揣测,俩人图对方的什么?图她年纪小?图他诺贝尔?回想起来当时我的反应,几乎是没反应,有点“见怪不怪”的意思。多“离谱”的都已经在《老友记》里看过了,不足为奇了。

 

我一直以为《老友记》给我的最大影响是美式口语,流行俚语、风俗文化之类的“技术层面”的。直到今日,我依然和室友高频率地使用着老友记里的台词来当我们俩之间的黑话。也在很多时候用老友记中的某个桥段来形容类比我们所遇到的人或事,往往都一说即懂。对感恩节、梅西百货游行以及Dick Clarkson跨年夜倒数的认识都是来自于《老友记》。在后来很多电影里看到参演过老友记的演员,甭管是谁,我们都用老友记中的角色名喊他。

一口气洋洋洒洒啰嗦了这么多,写下这篇文章,我意识到,它带给我的是另一个维度的影响。像一朵浪猛地打到我心里的礁石,突如其来。而实际上,这朵浪花,已经缓慢地走过了崎岖长路,从雪山融化的一滴水,汇入小溪,注入江河,奔入海洋,最后激荡出巨浪。它已经内化成一种永恒的陪伴了,成为我的一部分。

从影视对照现实,这部剧开垦了我的认知荒漠。它松动了我心田的土壤,拓宽了心理容量,能够有更多的空间去接纳和吸收养料——它让我变得更开明。说它为我涂抹了某种记忆底色和设立了某种审美底线都不为过。

最后还是想再说一次:在那个年纪遇见你们,真是幸福的事啊,我无比热爱和你们共度的所有时光。

You may also like

6 comments

Anonymous 2022-02-21 - 23:21

“更是因为它在传达一个讯息:任何的感情,既然能让它发生,就能够允许分离,也该能够放下的。爱是自由澎湃的,流动生长的。”

Reply
Lan 2022-02-22 - 09:46

嗯,有来处,就有去处。

Reply
Lamb 2022-02-21 - 23:49

竟然遇到,校友

Reply
Lan 2022-02-22 - 09:46

校友好!

Reply
F 2023-10-29 - 18:45

写的真好。我感觉另一个对我们这代人有类似的潜移默化巨大影响的是康熙来了。

Reply
Lan 2023-10-29 - 19:17

台湾那个时代还有之前更早的一些综艺,结结实实影响了我们这一代。

Reply

Leave a Reply to Anonymous Cancel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