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告解亭 The Show Must Go On

The Show Must Go On

by Lan

一月底的时候,去看了笑果脱口秀,心愿清单又划掉了一项。

为了不把这篇文章写成观后感或者是现场repo,就直接贴出当天看完回家靠着记忆敲打下的notes

整场秀看下来,每一个演员的表演,我能产生共情的地方各不同,即使完全不能共情,也会尝试理解。但我发现我代入的角度集中在“内容创作者”这一身份(并不是说我要去讲脱口秀哈),“观众”的身份只占到4成。早年看今晚八零后或者初代脱口秀大会都不曾有这样的体验。

李诞作为压轴,讲的时间最长,整体表现是(中文世界)顶尖级别的。这么说并不因为我有粉丝滤镜,且这是我第一次看standup现场,没法比较。听他讲的时候,跟着他铺的线走进去那个故事里,仿佛你也过完了他的人生。技术纯熟不卖弄,各部分的安排比重得当,情绪和态度都妥帖干净。没有压迫感(就连说他在“和周迅阿雅一起喝酒,彭昱畅就在旁边,前妻打来电话”这么一个场景,你也不觉得他在炫耀。)

他的表演,出来的感觉是非常organic的,有一种极具生命力的灵魂感,是”活“的,你以为他在跟你嘻嘻哈哈,其实他在邀请你坐下,和他好好喝一杯,即使相对无言,也会泪流满面(”都在酒里了“

他身上那种”手艺人“和”艺术家“的高度平衡统一的气质令我无比佩服和向往。

演出纪念品有贴纸和小册子,信封是笑果的logo一弯浅笑,下方印着他们的slogan: the show must go on.我把它装进相框里放在我能看到的地方。作为“人间值得”的提醒,作为“别怕,前方一定有路”的鼓励,还有,“别停止创作”的信念。明黄色的阳光,洁白的笑,在阴雨的西雅图给我很多力量。

这就是我想要谈的——创作。

 

 

2021年年底个人评选的年度图书top3其中一本就是李诞的《脱口秀工作手册》

里面有一个观点让我深受启发:写不好你还写不坏么?

这不就是我们常说的“干就完了!”(or Just Do It!)么

人们对于艺术创作,有个不太确切的想象——灵感决定一切。以为艺术家们,一定是被灵感之神选中的幸运儿。诚然一定有那么几个灵光一现的moment,被什么闪电击中,然后作品就产生了。但没有平日里的辛勤工作和积累,闪电来劈你的时候,不一定能产生火花。

小时候看过诗人李贺“打腹稿”的故事,几张连环画,印在小学生优秀作文选期刊封底,说他每次写诗前,就躺倒睡觉,起来后挥笔一气呵成,诗就写好了。然后他透露,他是假寐,实则在构思。并不是他在梦里得到了神谕,或是有仙人附体。

想想世界上最成功的那几个人,并不是从草根到英雄的神话,更不是一夜暴富的传奇。他们的出生、家庭背景、学历都不是“普通人”,再加上机遇,以及健康的身体。才能一步一步成为今天的样子。“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朴素的真理(况且成功其实很大一部分还靠运气……)。但人们都习惯简化成功,或者说更愿意“相信”成功一定是有捷径和秘籍的。而其实根本没有。

人们也习惯神化成功的人。神化灵感。

李健说过,灵感不会像节日一样如期而至。李诞书里写的,创作不能靠雷劈,你得自己劈自己。呼兰在《某某与我》的采访里也提到他写不出来的时候,去看张艺谋导演08年奥运会开幕式的纪录片,看国师是怎么工作的,没什么诀窍,就是死磕,就是硬扛。村上春树跑马拉松,作息规律,每天固定时间写作,像上班一样来创作。

【发现没有?这里举的例子都是男性。

所以,接下来想说的是关于女性创作者的一些思考:

其实这篇文章前面这部分的内容,早在读完李诞的书之后就想写了,连大纲都在博客草稿本上列完了。一直躺在那里没再推进,老是觉得缺口气。一月看完笑果的表演,再次拿起,却也下不去笔。闪电时刻出现在上周末,我和室友一起看关于美国女摄影师Dorothea Lange的纪录片。室友看她的作品背后的故事看她用的各种器材感慨不已。我看到的则是,她的丈夫,一个风景画家,会抛下她和三个孩子(其中两个不到5岁,另一个是他上一段婚姻带来的青少年男孩),跑到新墨西哥写生,一走就是八个月。她作为摄影师,无法出门拍照工作,且因出生时感染过小儿麻痹而跛脚,行动不便。那是快一百年前的事了(Dorothea Lange出生于1895年),但怎么觉得与今日并无二致?

(男人最爱的民间故事应该是田螺姑娘吧?啥也不用干,突然有一天家里就出现了一个年轻貌美的女性帮他做家务做饭,完了还会/还能给他生孩子。)

Ali Wong在她的专场Don Wong里有句:do you know how much more successful I would be if I had a wife?

伍尔夫呼吁女性要有a room of one’s own.

之前写过一篇电影the lost daughter的观后感《像水消失在水》也是类似的感受,一个女人,一个女性创作者,被孩子和家务困住的无解题。

很多成功的女性创作者,都是child free的(自主选择),从知识分子学者到影视演员还有政客企业家。她们不一定是单身,很多还是拥有美满婚姻的。好笑的是,看到最优秀的女性,经济独立,事业有成,下方评论区还是会冒出一句“生个孩子就完美了。”

孩子不是生命的延续。真正不朽的,是你的作品,它才是传世的灵魂舍利子。

在国内的朋友,父母帮忙带小孩还包做饭和家务,自己可以全职读博,可以备考CPA,我听了一方面佩服她们的勇气,一方面暗暗羡慕嫉妒她们能有这样的support network.

我不光有小孩,还是个超级难啃的重度自闭症儿童。同样是longterm caregiver, 这跟照顾失智老人还是有不一样的地方,直说了吧,老人是一点点在走向终局,大概率你是能预见的。养育特殊儿童,是无期徒刑。我并没有准备好也不打算“一命换一命”。我不想成为被绑架到道德高地和神坛上的“伟大母亲”。孩子的吃喝拉撒温饱我能保证,也会为他规划储备好我们离世后的出路。但我的灵魂和价值,不会和这个孩子绑定。他是他,我是我。我燃烧和献祭的地方,是我的作品。

突然发现,如果要以“获得报酬”为判断标准,那为什么我要在职业这一栏填上“homemaker全职妈妈”??我并没有从各项劳动中获得一分钱啊……为什么我不敢不好意思写上我是content creator???为什么????

目前的输出有三条线:播客(每月一期,要前期准备、连线讨论、录制、剪辑做视频)/ 个人网站博客(保底每月一篇言之有物)/ 微博写同人文(不定期更新,最少每周写一集5000字),每一条都需要很大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光输出,没输入也不行。学习网课,读书看片,一样都不能少,少了人就会虚,表达会变得迟钝。(maybe it’s long covid?)

很多年前喜欢看eat pray love,便追踪原著作者Elisabeth Gilbert的足迹,她的作品我还蛮喜欢基本都集齐了。她刚开始是边做服务生边写作的,写了好多年,才写出了畅销书。她在TED做过一次演讲(文章末尾有贴),阐述灵感和勤奋的关系,也是从这篇演讲中学到keep showing up的重要性。也没啥,矢志不渝地写!

(她也是没有小孩,啊!!李娟也没结婚没小孩!对,这就是我的小心眼,一遇到优秀女性创作者,我会第一反应:啊她没娃。如果遇到有娃的成功女性,我第一反应:啊,她娃是正常娃。)

写到最后,逐渐演变成语义混乱的吐槽大会。吐就吐吧,我的地盘我做主。

 

加一段很(没)有必要的防杠Q&A:

-那你当初为什么要生?
+冲动的惩罚,激情的代价,人性的复杂,道德的沦丧(bushi

-那你怎么不请保姆?
+贵。

-那你怎么不让你爸妈过来带孩子?
+我妈死了。我爸有病不能坐飞机。公婆也不来。

-那你有什么资格来劝人家生不生?
+我没有。(没有劝。也没有资格。)

-那你这样对小孩很不公平哦……
+下一题。

那你为什么整天抱怨呢?就你最惨啊?
+:)

 

You may also like

2 comments

June 2023-02-22 - 06:06

有天还在想,生孩子这事有很多理由,比如觉得世界美好,或担心没人养老,或没想过随大流……不生的理由却一般都经过深思熟虑:觉得生个小孩给自己养老不人道,或没有把握小孩来这个世界会快乐,或实在没精力怕辜负小孩。但真要当起父母,我觉得经过理性思考的人不会比前者差呢。很多时候真实的想法不能被社会所接受,尽管大部分人处在那个位置都会有同样的想法。但他们不在那个位置啊,怎么可能试着感同身受?我觉得创作就算不能传世,也没有关系啊,创作者自己在创作过程中感受到了那种心流,那种超脱现实,忘记烦恼的境界,已经是很大的享受了。PS. 我觉得你们已经是很好的父母了,有次你在博客里刊出孩子每年的生日照片,我觉得很感动,你已经做得很棒了。

Reply
Lan 2023-02-22 - 12:07

嗯,一切都是过程。过程也最重要。

Reply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