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告解亭 成为母亲不是我的选择

成为母亲不是我的选择

by Lan

成为母亲,不是我的选择——不是那种经过深思熟虑、权衡利弊、盘算存款、做孕前检查且主观上也想要小孩的,决定。它只是发生了,在我29岁、丈夫37岁的那年,我们结婚的第七年。那时,我们觉得时间差不多了,于是,随便吧。就这样,我稀里糊涂地成了母亲。

你看,我们如此软弱,被社会的无形之手推着走,相信所谓的七年之痒女人30岁之前要生孩子,哪怕明面上我们坐怀不乱,反抗传统。

孩子三岁时,我曾准备了一篇博文,草稿标题叫《小儿难养》(配图就是本篇博文的题图),打算发在当时还在运营的美食博客上,主要从食物的角度谈谈养育这个话题,也趁机对他确诊自闭症后的情况做个更新(最初我在豆瓣发表了一篇《天上的星星不说话》,讲述了孩子确诊自闭症的事,计划每年写一篇)。然而,除了偶尔在社交媒体上吐一下育儿的苦水,我从未写过任何一篇正式的育儿文章,更没有对养育自闭症儿童的历程叙述一二,不论是从哪个角度。那篇草稿也早已删除。

对于我有一个自闭症小孩(或者这样描述:我的小孩有自闭症)这件事,我没有耻感,它并不是我羞于承认的事。写东西对我也不难,作为不间断写了二十多年博客的博主,在互联网上表达和分享,已成了肌肉记忆一般自然。

没写,主要的原因是“不敢写”和“写不出”:我怕我的表达不够政治正确,不符合主流价值观,需要花大力气去合理化我的叙述,最终偏离初心。写不出,是因为养育自闭症儿童的过程太过疲惫,十年如此漫长,我不知从何说起。

一、

孕期几近完美,我甚至连一次孕吐都没有!每一次产检都顺利过关,包括糖耐、排畸这些重要关卡。中途还回了一趟国,经历长途飞行和各种交通工具的颠簸。除了血红色妊娠纹如同大裂谷醒目盘亘在鼓起的肚皮上,孕晚期肚子太大睡觉无法平躺,我可以说度过了安稳无忧的9个月。

它好得令人不敢轻信,如同我们熟知的那些惊心动魄的故事,这只是一场风暴前的宁静,空气中夹杂着足以颠覆命运的暗示。

生产过程虽是紧急顺转剖,但也顺利,母子平安健康。孩子中午出生,室友陪我们到晚上9点就得离开。第一晚我住在双人病房,插着尿管,下半身毫无知觉。隔壁床的是顺产的,半夜起来上厕所,像鸭子一样敞着双脚走路,从床到卫生间,流了一地的血。睡在我身旁的小孩一直哭,按铃器又掉了,只能问上完厕所的隔床病友让她帮忙。护士进来,先把地板上的血都清理掉,又来看看我小孩,安抚了一阵不哭了就放下又走了。一夜无眠,算上昨晚阵痛发动半夜四点入院,我两天没睡觉了。第二天一早室友来了,我们换到单间病房,可以陪床。

头两天我没有泌乳,小孩喝医院提供的爱他美配方奶。爱他美这个牌子之前在德国代购信息里高频出现,现在轮到我自己用了。哺乳室里,顺产的妈妈坐的椅子上都有一个甜甜圈坐垫,照顾有侧切和撕裂的。剖腹产的妈妈,有一个软枕放在肚子上保护伤口。妈妈们袒胸露乳,有的在用奶泵刺激泌乳,有的让孩子练习衔乳,机器声和婴儿的咿呀声此起彼伏,明黄色调的墙壁,灯光微弱,空气中柔波荡漾,像个母系社会的洞穴。护士会记录下奶泵里有多少奶,用注射器吸出来,就几毫升,她说这是如黄金般珍贵的初乳,一滴也不能浪费,全喂给了小孩。护士还会在每次小孩吃奶前后都称体重,看他吃进去多少,称尿布的重量,看排便的情况,带血还是带未消化的脂肪块等等。为了让孩子学会吸奶,在没有天然泌乳的情况下,护士会把配方奶灌到注射器里,出口处连上一根细细的软管,软管的出口贴在妈妈的乳头附近,让小孩子去吃,我们都是哺乳动物,但彼此都需要学习如何激活属性,他需要吸奶,我需要产奶。室友每次都会在哺乳室门口等我们,还惹得护士长来提醒他注意不要越界,里面都是在哺乳的妈妈们。他其实是担心我因为伤口无法走路,想来搀扶我。

过了两天,孩子的爷爷奶奶小姑小姑父都来医院看望。我在第五天就出院了。奶奶留下来照顾了几天,住在家附近的小旅馆里,早上过来,晚上回去。吃完冰箱里提前冻好的月子餐,我就开始下厨了,离剖腹产刚过去一周。为了方便就给自己炖肉末汤,加水和盐、卧一颗鸡蛋,两根青菜,一锅蒸,熟了拌点米饭,就那么吃了好长一段时间。

整个哺乳过程还算顺利,除了涨奶的疼痛(如石头般坚硬压在胸口),溢乳的尴尬(浸湿了被子,洗澡俯身也会滴滴答答淌出来),没有经历过乳腺堵塞发炎等问题(听经历过的女性朋友描述,通乳师各种器具大力按压,生不如死)。孩子奶奶给我用厨房纸和夸克酸奶DIY了冷敷片,存在冷冻库里,后来都没用上。为了下奶,在护士的推荐下吃了葫芦巴籽胶囊,也喝了很多Malzbier(麦芽啤酒)。伤口恢复期间,我不能把小孩抱在前胸喂奶,会压到伤口,只能从侧后方把他的头从我腋下塞过来,我围着一个u型哺乳枕,让他的身子能平躺在上面。

没有用过奶泵,都是亲喂纯母乳。头两周有助产士来家里指导一下照顾新生儿的方法,给小孩测量头围体重,教我一些产后恢复动作等等。室友休完两周产假,就回归到之前的生活节奏。我们和小孩同屋同床,新生儿时期,不分昼夜,到点就随时随地喂,公园里喂,街上喂,飞机上喂,清晨喂,半夜喂。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就和完整酣甜的睡眠诀别了。

断奶时才第一次买了泵乳器,据说要彻底吸干净才能回奶,同时去亚洲超市买了大麦茶,也说是能帮助回奶的。这时我已哺乳了9个月,小孩在6个月就开始吃辅食,那之后我喂的次数也相应减少。泵到最后乳汁只有几滴,产量如同当初刚开始催乳时。在准备把那少得可怜的淡白色的液体丢弃前,我用手指头蘸了一点抹在舌尖,它竟然是清甜的,且没有什么异味。这些从我身体里榨出来的汁水,我的身体兢兢业业制造出来的粮食,那些日夜的辛劳,竟然是洁白甘甜的,它就要完成使命,即将和排水管里的一切屁屎尿剩饭残羹一起被冲进污水系统。

我虽回奶了,但小孩还要吃,这时就开始用奶瓶冲奶粉,去药妆店买爱他美配方奶,看着限购的告示,身为亚洲面孔的我,竟然有点要自证清白的压力。原先听闻断奶对很多小孩和妈妈都非常难熬,孩子不吃奶瓶,只认亲妈。但我的小孩,他又震惊了我——平时他见我离开他视线不会哭闹,断奶时头一天还在我胸口趴着吸奶,第二天就捧着奶瓶咕咕咕一口闷,无缝衔接。并没有出现只认母乳的情况,也没有哭闹。我说这小孩也太酷了吧,竟然不认生,有奶就吃。(其实,这已经是一个信号了,他对我、对母乳亲喂没有生理/心理上的依恋attachment.

不用亲喂母乳之后,是不是就能渐渐抽身出来,夺回一些自我呢?特别是在室友也高度参与育儿的情况下。

这也是我接下来想说的。

二、

不久前,国内有场展览,其中一个摄影项目,展出了上百幅中学生的中指照片。每根手指上都有一颗豆大的老茧,我们这一代人对此并不陌生。每一颗老茧的背后,是无数个疯狂做题的日日夜夜——他们的校服、眼镜、晨读声、他们趴在课桌上小憩的背影,全都凝结在这块凸起的死皮上。

如果也能有一个类似的展览,展示生育留下的疤痕(妊娠纹、剖腹产疤、侧切疤),作为医学影像之外的一种呈现,会引发怎样的思考?

当初护士在护理我剖腹产的伤口时反复强调这种刀口叫比基尼切”——位置低、开口小,穿比基尼也看不出来,而且不用拆线。我了解到身边经历了剖腹产的女性朋友,有的被竖着剖开,有的伤口缝合时用了类似订书机的器械,将敞开的伤口像书页一样咔嚓订起来。相比于神经和肌肉被切断的不可逆损伤,打喷嚏会漏尿,疤痕增生等等后遗症,那条疤痕是否外露还重要吗?我还在乎能不能穿比基尼么?那些贩卖产后恢复焦虑的生意,可以歇了么?有一年维密秀,海蒂克鲁姆生完孩子五周就去走秀,大家还一个劲儿夸她恢复得好,并默认所有的女性都要像这样:没生的时候,是维密身材,生了之后,还是维密身材。

剖腹产的切口,和已经褪色的妊娠纹,永远留在了我身上。它们是一种生命的痕迹,却不足以成为某种喊疼的呈堂证供。没有人会为你颁发一枚勋章,没有人会为此歌颂一位母亲,甚至没有人愿意正视它、看见它。因为,学生做题,女性生育,这些痕迹不就是你们该有的么?这是你应该做的。英雄归来,少了胳膊断了腿,得到嘉奖。而母亲呢?没有人会为一条生产疤痕和无数个失去的夜晚唱赞歌。母职所附带的牺牲不值一提,因为你是母亲,你被要求生殖奉献,且必须是心甘情愿的。

男性,无论看似多么通情达理,由于缺乏感同身受的生理基础和固有的性别认知,一切都浮于表面。有那种能让男性体验分娩疼痛的机器,让他们尝尝阵痛的滋味。他们吱哇乱叫,几分钟就满地打滚求饶。他们因此了解了疼痛么?他们结束这场表演型的体验后,转身回去理解并帮助他们的母亲和孩子的妈妈么?他们没有子宫,没有女性的处境,他们永远无法真正体会。

想到李湘曾在采访中提到,她怀王诗龄时孕反严重到需要住院,甚至一度不想要这个孩子。她爸却呵斥她,你看人家农村的妈妈谁有你这么娇气!哦,难道李湘是自愿孕反严重的?是她想住院保胎的?农村妈妈不娇气,是因为她们不会痛、没有知觉吗?不,是因为她们没法发声,是因为她们即使发声,也被淹没在忍一忍的要求中。

《哈利·波特》里有一道咒语可以将对方的咒语反弹。如果现实世界里也能实现男女在育儿上的生理互通就好了,念个咒语,让男的也体验一下孕吐、阵痛、侧切、剖宫、涨奶、漏尿、脱发、产后抑郁等生育酷刑套餐,看看他们是否还会轻描淡写地说:忍一忍。

这些规训和要求并不会因为哺乳的结束而结束,它们会把女性的自我收缩得越来越窄。

三、

波伏娃说,女人不是天生的,是后天形成的。把女人换成母亲,也是否成立?

母亲的乳汁不是孩子出生那一刻立马就能分泌的,那母爱是否与生俱来?

那我们就来谈谈母爱。人们认定母爱是天然存在的,像中东地下的石油资源,生出孩子的那一刻就能喷薄而出。一个孩子的诞生,也意味着一个母亲的诞生。她让渡了身体和时间,甚至她自己,为另一个生命全然付出。在自然界里,哺乳动物也都是母兽带着小兽觅食,小兽在母兽怀里安睡,因为要吃奶,而爹没奶。

母爱是后天形成的,是在不舍昼夜的照料和喂养之中培养起来的,先有了责任,才有的爱。跟任何一种听上去光辉伟大充满正能量的词汇一样。“母爱”,是不是也是一种隐秘的规训呢?没个当妈的样”“都是当妈的人了,还这样,不同境遇不同年龄段的妈妈,总有一款规训等着她。参看《好东西》里的铁梅,她作为离异单亲妈妈,不能睡男人,不能把女儿托付给女性邻居,也不能拼事业,因为这一切,都不符合规训,社会将会以/坏女人不合格的妈妈两项罪名判决她。对不作为的父亲,人们有提出同样的质疑么?那些早早就跑掉,完美隐身的父亲,搞不好还会被赞颂成父爱如山的隐忍付出大英雄。为母则刚是否也是父权社会为了甩锅而编织出来的一套巧言令色?

当妈,不仅要当得好,还不能发出怨言。

自闭症当年刚被医学界发现的时候,有过一种理论,叫“冰箱妈妈”,他们认为是由于母亲对孩子的疏于照料,没有给足孩子关心,才导致小孩有自闭症。为什么没有一个理论叫“冰箱爸爸”呢?养育天然就是妈妈的责任吗?所有小孩出的问题会归罪于母亲,她们背负的骂名还不够么?有妈妈综艺叫《妈妈是超人》,而爸爸带娃的综艺就是《爸爸去哪儿》。

带着对母爱的天然默认,我曾狠狠怀疑过自己:我对小孩到底有没有母爱?我从来没用过小孩的照片当手机屏保或是社交媒体账号的头像,也从未自称xx妈。没被自己的孩子亲口叫过一声妈妈,我的妈妈也早就离开,上次叫别人妈妈是有一次我和我婆婆两人去特内里费岛度假(十多年前了!),住同一个房间,她在浴室洗漱,我在烧水准备泡茶,想问她要什么茶,站在浴室门口踌躇了半天,纠结了几下,问“mama, welcher tee moechest du?” 我可以直接叫她的名字,还是选择有礼貌叫妈妈。我对这个词汇很陌生。

我无法忍受小孩子太多的场合。去公园散步要是没计算好时间,就会遇上放学后在游乐场玩的小孩,他们的尖叫声会让我心烦头晕气短。我屏蔽了晒娃的,在社交媒体上也设置了过滤词,小孩、育儿,不会出现在我消费的内容里。几年前婆婆来我家,忙着晒室友小妹的孩子咿呀讲话问大人要啤酒的视频,笑得前仰后翻,我找借口出门,坐在超市停车场外面好久好久。在那之前的一天,我们因为小孩半夜不睡哭闹在凌晨四点开车带他出门兜风,以免吵到公婆。

是不是养育过程的艰辛程度和母爱的多寡是此消彼长的?母爱是一种可再生资源么?它随着漫长的水深火热不见天日,会枯竭耗尽的吧?它不是传说中如太阳般炽烈永恒么?还是王菲所唱的,没有什么会永垂不朽?是人们感慨的累觉不爱

我为什么还要有这样的自我怀疑?我每时每刻对他的担心和24/7stand by状态,每顿做他爱吃的食物,给他的伤口涂抹药膏。小时候每晚哭闹发疯,我把他抱着在胸口哄睡,看各类安抚视频直到天亮……这些,算什么?是爱么?

四、

母爱,是动词,不是名词。

在没有孩子之前,龙应台和她儿子安德烈合著的《亲爱的安德烈》很长一段时间是我所向往的母子关系。我以为我和我将来的混血儿也可以拥有那份目送:我努力辅佐ta,让ta去过ta的人生。分离之后,还能回望与对话。然而,我体会到的是另一种:时时相伴却永远隔绝,无法抵达。这份依恋关系的单方面的缺失,多少塑造了我对母亲这个身份必要性的质疑。就是说,如果不是我来做这份工作,对他,都没影响,吧?当然我无法验证。我,对于他,只是个工具人,么?去书店看到有小孩在童书区席地而坐,入迷地翻阅,我会想到,我从没有和我的小孩共读过一本绘本或是讲睡前故事。我还是不自觉会陷入对某种广告片般的图景的想象和靠拢。现实情况是,他如果能在12点前就睡觉,我也得赶紧抓紧时间睡觉,我要充电蓄能以备他半夜起来作妖。谁还有精力去在温柔的夜灯和摇篮曲的陪伴下,母慈子孝地读一些happily ever after的童话故事。

跨年夜我们都会用相机的自动快门拍一张全家福,做了十年。今年没做,因为我感到了对摆拍的抵触和倦怠。小孩的自闭症机构,也会像公立学校一样,每年拍一次学生照,有集体照和单独照,会把样片发给家长挑选,全都没法看,集体照几乎不看镜头,单人照也只挑得出一张像是正脸的(但眼睛看别处)。每次我都勉强各挑一张付费打印出来当做完成任务。平日里我们的抓拍,才更生动真实。不过现在也拍得少了,用手机相机拍的都少了。因为会不自觉地执着于要拍到他的正面照,且是表情正常的。有时能特别出彩,他不仅看镜头了,他还笑了,就那么一瞬间,他看起来是个多么正常,多么漂亮的孩子啊!他是具有除了自闭症这个诊断之外的其它的存在。谁会把眼前这个白糯可爱,睫毛弯弯眼眸明亮的混血儿和用头撞墙、咬手自残的疯狂魔童联系在一起。如果只是通过编辑和挑选后的平面媒介去了解他,没有近距离实地线下3D360度体验过照料他,那么,这只是一个精心打造的幻境,是一种粉饰太平,它让我疲惫而不安。他的invisible disability(隐形残疾)也让我的伤痛成为了不可见的。

五、

既然说了母爱,那父爱呢?

在外用餐,都是爸爸负责照顾,我能全身心吃完我的饭菜。洗澡也是爸爸操作。去医院看病,大部分是爸爸带去。机构老师联系家长也是先联系爸爸。周末爸爸负责带出门。我曾经也以为,爸爸除了不会产奶,其它带娃的方面,是能完全代替妈妈的。只要多培训,多放手,降低标准,女人能做的,男人一样能做。(不是么?)

但我的亲身经历告诉我,这一切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理所应当。

比起那些甩手掌柜般的爸爸,他看起来是做了很多。但琐碎和芜杂,都是妈妈在操持承担。我会合理化这样的分工——他是家里唯一的经济来源。他在工作养家。我也应该承担相应的部分——就是这些所有的琐碎。有一次我要做个脚上的小手术,需全麻,早上5点就要去医院。头一晚我就交待他怎么给小孩准备午餐盒。去年去台湾,我提前弄好一张表格,把每天小孩要吃的补剂、三餐的安排写好,购买了够他们吃一周的冷冻和速食食品。还要提醒每天接他回来的流程:脏衣服扔洗衣机、午餐盒剩菜倒厨余、ipad充电、水壶清空。平日里,他承担了大部分接送的工作,但只限于开车,其它的部分我要操心。一个午餐盒就要包含正式的午饭(要考虑主食蔬菜和蛋白质三个方面平衡)、零食盒(不要太多膨化加工食品又要考虑他喜欢的口感)、水果盒(大多是莓果类,如果是苹果和梨还得切长条,草莓去蒂切开)。水壶的壶盖清洗,犄角旮旯都要刷到,要用很细的吸管刷去刷,得手动完成。脏衣服如果是沾了菜渍、粪便,还要预处理,各种不同的清洁剂应对不同的污渍,要用oxiclean泡半天再扔到洗衣机。ipad充电,顺便用消毒湿巾清洁一下。

妈妈这个身份,就像项链的绳子,串起了这个家所有大大小小散落的珠子,人们只看到那串项链,绳子无人在意。人们会因为爸爸一点点本来属于职责范围内的付出,就大夸特夸,这样在无形中就弱化了母亲的付出。并且母亲的辛劳,没有酬劳。

小孩很小的时候,我们还在德国。室友每年都要出差来美国两三次,没有一次他走之前需要给我列个单子,交待我一日三餐要怎么安排,衣服脏了要怎么洗。他去出差还会特意匀出点私人时间去玩几天。我去旅行(就那么一次),始终有愧疚和担心萦绕在心头——特别是中途收到他发消息说家里洗碗机坏掉了,他不得不用手洗碗……(回到家看到洗碗机被踢出一个凹槽,是他无能狂怒发泄留下的,就因为洗碗机坏了小孩又哭闹他就snap……

他可以丝滑切换身份。去公司,就是码农。去爬山,就是驴友。打游戏拼乐高时,就是爱玩的少年。而我,不管在做什么事情,总有一部分的心是在挂着母职的。他只要塞上耳塞可以一觉天明。我听到一丝响动,都会立马惊醒(虽然我已从小孩隔壁房间搬到了楼下,有时还去后院的小木屋睡),竖着耳朵听,查看房间监控,以免小孩有需求——听起来像是初生儿时期的育儿状态,但他已经是十岁的男孩了。我是这样度过每一个夜晚的。这种精神上的损耗,也是无法量化的。

有一回在Hmart,小孩突然发疯,那一刻我恨不得这个小孩消失,自闭症这个东西灭绝。我强忍着情绪,任由他哭闹,同时确认周围环境有没有危险。旁人的目光已无暇顾及,也不care了。我和室友站在一旁,面无表情等待洪水过去。

我突兀转头问室友:你为什么喜欢这个孩子?室友一秒都没有迟疑,脱口而出:因为他是我的孩子。说完就云淡风轻地拉起小孩的手,推着购物车朝熟食区走去。

我怔在原地,站在一排抓娃娃机面前,看着那些不知会被谁抓走的娃娃,心里突然响起《黑暗荣耀》中大婶看到夕阳时的语气:这该死的白人,怎么能这么轻而易举地说出如此政治正确的答案!我原本还期待他会说些别的,比如因为孩子很可爱因为孩子很漂亮”……我心里翻涌着嫉妒和庆幸,什么都抓不住。

我嫉妒室友,嫉妒他在一个有爱的家庭中长大,得到过父母无条件的爱,因此也能毫不犹豫地对孩子表达同样的爱;我嫉妒我的孩子,嫉妒他不需要做什么,就能获得接纳;我庆幸,庆幸我的孩子有一个每天对他说无数次我爱你的父亲;庆幸他不需要完美无缺,就能被无条件地爱着。【啊,我又crying in Hmart了!

室友也对孩子大吼过,也有想终结他或祈祷地球爆炸的瞬间。只是他发飙崩溃的次数要比我少。(也因为他实际带娃的小时数要比我少)

在刚成为母亲时,我在育儿的辛苦之余会陷入到一种幻想里:没有在我母亲身上得到的,我可以从我的孩子身上获得(补偿)。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可能还是接受了太多的此类叙事,而从来没有怀疑过它的正确性和必要性。陷在这样的叙事里,只会把自己困住,终将徒劳:1,你不能保证你的小孩会是一个天使娃,2,为什么在一个人身上得不到的,要在另一个人身上去索求?我难道不能从别的地方,或者从我自己身上获得么?

室友就不会有这样的心灵困境。我经常给自己的一个比喻是,室友的情感银行里,有父母给的信托基金,光吃利息都足以维持生计了。当他需要给自己的小孩拿出这份的时候,轻而易举,毫不心疼。

六、

再次回到母爱这个词上。我们对它的歌颂,是不是一种绑架?女人能得到的最高赞誉就是“贤妻良母”。这虚幻美好的概念,如镜花水月,空中楼阁,徒有虚名,顶个屁用。我们应当少谈概念,多谈利益。与其用昂贵的岩石树立一座母爱的丰碑,不如砸了它换钱发给一个个具体的母亲;不如构建一个即使独身带娃、即使生下一个不健全的孩子,也能不惊不慌生存下去的社会,一个让女人不惧怕成为母亲的社会;不如投入大量的资金搞科研,找出自闭症的原因,发明出特效药;不如完善社会支持体系,不如帮妈妈们解决掉具体的困难,让在母职中燃尽挣扎的女性们,获得应有的实实在在的利益和承认。谁需要在母亲节收到一个写着world’s best mom的马克杯?这杯子到头来是谁负责清洗归位呢?

与此同时,也可以让女人毫无负担地选择不成为母亲。

即使成为母亲了,也不一定要成为怎样的母亲:不一定要有母爱,她可以有野心,有欲望,爱钱,抽烟,不洗碗。

想起《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大家有没有印象他家妈妈叫什么?叫围裙妈妈。为什么不是大眼妈妈,小嘴妈妈之类的,而要叫围裙妈妈?因为她只是一个功能性的存在。她这个人是啥样并不重要,眼大眼小也没关系。

写到这里,没有反转,这个故事没有奇迹,没有励志。孩子依然是自闭症,我的育儿生活依旧坎坷波折,不断有新的挑战和一次次的崩溃与重建。我没法让这篇文章的笔触更轻盈一些,可能就像我为什么我不想继续拍跨年全家福一样,我对kodak moment/“合家欢已经祛魅。小孩就是无法坐定看着镜头和我们合拍一张全家福,但全家福就一定是要三个人笑逐颜开看着镜头么?

意识到这一点以后,我才想明白自己真正想说什么:真实的世界,一定有诸多面向,它有歌声与微笑,就有呐喊与哭泣,白天和黑夜才构成了完整的一天。那么母爱(甚或),它就包含着不爱。

我想我在表达一种真实:一个养育着重度自闭症儿童的母亲,她干了什么,想了什么,经历了怎样的挣扎。这份诚实而复杂的、带着羞耻和悲伤的真实记忆需要被记录。这个声音需要发出来,和那些母爱赞歌,成为这个世界里平等存在的音符。我和我的孩子,是我们彼此唯一的可能性,这就是命运。我可以一边热爱生活,一边咒骂命运。

关于这份境遇的解释有很多种:或许是上天在考验我,或许是孩子选择了我,又或许是上辈子的孽债这辈子来还。十年过去了,我无数次经历哀悼五阶段,有时它们交替而来,有时同时涌现。但我始终无法说服自己接受这些关于命运的解释。

我认定且接受了,这不过是一个随机的坏运气,没有原因,没有目的,它只是发生了,只是存在,如风暴席卷生命的荒原。

我可以不必强制自己依照一个模板去实现所谓的伟大母爱,我不必追问我到底爱不爱我的小孩【零点乐队:?

“爱”这个词,作为名词,可以用来混淆太多视听,它太被滥用,太overrated了,哪里都可以用,比喝热水还管用。想想我们小时候最常听的对养育者不作为的开脱你妈妈/爸爸是爱你的,只是方法不对。(家暴里的“打是亲,骂是爱”。)

这个词,它没那么伟大,没那么神秘。作为动词,我想,我能的,我都做了。好女人上天堂,坏女人走四方。天堂在哪里我不知道,好女人是啥样谁说了算?让我们走四方去,路迢迢水长长【韩磊:?

 

欢迎购买我的电子书《江水,几千几万里》

 

You may also like

8 comments

yuki酱 2025-03-17 - 18:52

写的太好了,我即将要成为一个妈妈。感谢分享!

Reply
Lan 2025-03-19 - 09:13

hi yuki酱,祝生活愉快,母职之路顺利!

Reply
harry Potter 2025-03-17 - 19:34

日日夜夜琐碎的真实,难以言说的感受,从文字里感受到了

Reply
Lan 2025-03-19 - 09:14

谢谢阅读:)

Reply
Echo 2025-03-18 - 17:41

我在工作重压的傍晚,读了这篇开头,又用一个早上读了结尾,我从你豆瓣的坑里一直追到现在,早年间还收到过你千里迢迢来的明信片,跟你在同年的三月一起成为母亲,当年那些难产的手术室噩梦遗留到现在,就在前几天,孩子十周岁了,他也不完美,A娃倾向,国内的课业和教育环境,每天打压这我们这样普通的孩子和父母,一遍遍崩溃又自愈。成为母亲真的不是一个选择,更像是另一段自身的成长历程,每个稀碎的瞬间最后又被生活的洪流一遍遍得抚平。你的文字,像是一本编排好的内心剧,我无法表达的,都在你这里找到。

Reply
Lan 2025-03-19 - 09:21

hi Echo,先为我们干一杯!多么珍贵的缘分呀!谢谢你一直的关注和阅读。母职之路的种种,又复杂又真实,写下来这么多,但也不奢望别人“听到”心声,你的这段留言,我确定有人看到我在说什么,理解我在说什么。

Reply
Bei 2025-03-24 - 08:51

我有个两岁半高敏感有development delay的孩子(我已经很幸运了,things could be worse), 我老公会主动做家务管孩子, 可是他付出的劳动和操的心和妈妈比只是冰山一角。我疲于应付每天的工作生活家庭孩子之后忍不住回来再看看你的文章,你写得太真实太好了,我从你的文字里得到很多共鸣和安慰,谢谢你。Btw 我也很喜欢的你的书和食谱,谢谢你的创作。

Reply
Lan 2025-04-04 - 15:50

hi Bei,
谢谢你:)拥抱

Reply

Leave a Reply to Lan Cancel Reply